經過十余年的開拓和經營,新華從最初的一窮二白拓荒據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八萬余人口的強大地區勢力。
在啟明島核心本部,新華人還陸續建立了涵蓋鋼鐵、冶金、建材、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機械制造、軍工、造船、紡織等十余個門類的體系產業。
雖然,這些產業規模尚小,技術水平也遠未達到后世標準,但在17世紀早期的北美大陸,新華已然成為唯一擁有先進工業體系的地區勢力,使其在北美大陸的拓殖競爭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優勢。
而在新華的眾多產業當中,皮革業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
得益于北美西海岸極其豐富的皮毛資源--從北方的阿拉斯加,到南方的舊金山灣,廣袤的森林、河流與海岸線上,到處都有新華皮毛商人活躍的身影。
他們設立收購站點,與當地原住民部落建立貿易聯系,用鐵器、布匹、食鹽、酒水等商品換取河貍、水獺、海豹、狐貍、貂、鹿、熊等優質毛皮,再通過先進而高效的加工工藝,將這些生皮鞣制成柔軟耐用的皮革制品。
對于加工處理好的皮毛產品,新華主要通過兩條路線流向全球市場:
新華的移民船隊滿載著毛皮和皮革制品,橫渡太平洋,駛向大明、日本、朝鮮等地。
其一,便是通過新華日益龐大的移民船隊,滿載著毛皮和皮革制品,跨過浩瀚的太平洋,駛向大明、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
在大明,這些北美毛皮被視為珍品,尤其是河貍皮、水獺皮,因其柔軟細膩,成為達官顯貴制作裘衣的首選。
作為交換,新華商人帶回絲綢、瓷器、茶葉、生絲、藥材、豬鬃、桐油等東方商品。
其中一部分留作自用,另一部分則轉手倒賣至日本、安南、暹羅、占城,甚至通過隱秘渠道流入西屬美洲,形成一條利潤驚人的貿易鏈。
其二,便是逐漸繁盛的西屬美洲走私網絡。
盡管,西班牙王室對美洲貿易實施嚴苛的壟斷政策,但新華仍通過墨西哥、秘魯等地的土生白人權貴,建立了較為嚴密的走私渠道,將皮革制品輾轉輸入歐洲市場。
此時,歐洲貴族對北美毛皮的需求極為旺盛,市場空間也是逐年增大。
正是因為國內各階層對皮毛的瘋狂追求,才促使了法國對北美的殖民熱情,一波又一波的法國皮毛商人,順著勞倫斯河,深入北美大陸,四處搜尋皮毛,然后將其一船一船的運回國內。
這個時期,不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其他歐洲國家和地區,皮毛依舊是一種昂貴而奢侈的商品,有錢的貴族和商人穿戴的是北美獵取的河貍、水獺、海豹皮,這些毛皮質地優良,受到廣大富裕階層的追捧。
而普通百姓就只能買些便宜的牛皮或者羊皮制品,但數量也不會太多。
是時,除了英國通過殘酷的“羊吃人”圈地運動,發展起頗具規模的畜牧產業外,大部分歐洲國家仍舊是在苦哈哈地在地里刨食,不論是牛皮,還是羊皮,市場供應量并不大。
更讓人“欣喜”的是,此時恰好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膠著和拉鋸時期,各個交戰國家和地區對于彈藥包、皮靴、槍套、水囊、武裝帶、皮甲、皮帽等軍事裝備需求量與日俱增,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的拉動了皮革產品的市場需求。
新華在與西屬美洲進行走私貿易時,除了大量進口羊毛、棉花等紡織原料外,還對該地區所產的其他皮革原料,如牛皮、鱷魚皮等,不斷加大采購量,然后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將其制成一件件皮革制品,售賣給合作伙伴,最后再轉口銷往歐洲。
新華的皮革產業之所以在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豐富而廉價的皮毛資源外,還依托于其先進的鞣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