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覺得,大人可能是猜對了。”遼海拓殖專區貿易事務負責人張友功若有所思地說道:“奴酋皇太極十有八九是死了。”
“為啥?”拓殖專區駐金州商館負責人徐計先問道。
“剛才的塘報你們也看了,當時韃子一萬余騎兵圍住了曹變蛟那七千余步卒,眼看著就要將其一口吃掉。”張友功說道:“可結果呢?他們居然撤兵了,將到嘴的肥肉就這么放跑了。還有,襲擾洪承疇主力的萬余韃子騎兵說撤就撤,絲毫不做戀棧。”
“你們說,除了奴酋皇太極的病亡,還有什么事能讓韃子這般著急忙慌地撤兵而走?八旗各部將領分明是急著回沈陽爭奪權力去了,除此之外,我想不出第二個理由會讓韃子做出這般舉動!”
“嘶,如此說來,韃子這是要生內亂了?”鄭大元詫聲說道。
“或許吧……”鐘明輝曬然一笑,然后靠在紫檀木椅背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扶手的雕花,眼神飄向窗外。
雪粒正打著窗欞,發出“沙沙”的輕響,像是在訴說著什么。
他腦子里忽然閃過后世看過的那些辮子戲,記得有一段劇情,皇太極死后,豪格和多爾袞爭得你死我活,豪格本來占著優勢,卻偏偏說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就這么一句自謙的話,愣是讓多爾袞抓住了把柄,轉頭就立了六歲的福臨當汗王,自己當了攝政王,把豪格耍得團團轉。
可現在的情形,跟戲里演的、跟史書上寫的,差得也太遠了。
首先便是松錦大戰清虜沒有完全贏下來,反而因為持續對峙相持,使得清虜的狀況極為糟糕,不僅損兵折將,而且還將自己耗得“彈盡糧絕”,幾無多余的存糧過冬。
再下來就是,皇太極好像死得有點早了,這對滿清內部的政治格局會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呢?
要知道,在原有歷史時空里,皇太極憑借松錦大戰的輝煌勝利,不僅完成了對大明軍事戰略層面上的一次重大“破局”,更是對八旗權力結構的一次深度重塑。
他通過一場輝煌勝利將“軍功利益”與“個人權威”牢牢綁定,讓八旗軍功集團形成了“依附皇太極=獲取利益”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在他死后,也隨之轉化為對其長子豪格的支持。
皇太極死后,豪格能獲得大批支持,本質上是“松錦大戰紅利集團”對自身利益的維護。
這些人依附皇太極,并非單純出于“忠誠”,而是因為皇太極能帶來勝利和利益。
當皇太極死后,他們自然會選擇最能代表“原有利益格局”的豪格,而非可能打破既有格局的多爾袞。
可現在呢?
松錦大戰只取得了相當有限的戰果,而且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戰死的甲勒額真、梅勒額真、固山額真等中高級將領不下三十人,就連武英郡王阿濟格也殞于陣中,可謂一場徹頭徹尾的軍事戰略失敗,皇太極的“天聰汗“的神話怕是也就此被打破。
那么,在八旗內部,對權力的爭奪也將更為激烈,那些沒有撈到好處的八旗軍功集團多半會出現分化,支持豪格者有之,猶豫觀望者怕是數量也不會少,甚至不乏有投靠多爾袞的投機之輩。
在這種情況下,想來豪格也不會再說什么“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之類的謙虛話語,只能抄起刀子跟多爾袞拼命了。
那么,韃子會干起來嗎?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