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就是,設立物價平準部門,嚴密監控糧、布、鹽、糖、茶等基礎生活物資的價格變動情況,必要時可對其進行嚴格管控,保護普通民眾的購買力不受通脹侵蝕。”
李良贊許道:“好一個‘精準貨幣’。不是簡單地把錢扔出去,而是讓每一枚銀元都有明確的去向和使命,要么保住就業,要么支撐戰略,要么直接轉化為戰斗力或市場占有率。”
“總理總結得精辟。”鄧智宸笑了笑,最后在黑板上寫下“調節結構”四個大字。
“最后,也是最根本、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一步,就是主動調節我們的經濟產業結構。這場戰爭無疑暴露了我們現行經濟結構的脆弱性——過度依賴單一的外部市場。我們必須借此機會,化危為機,痛下決心,主動調整和優化我們的產業布局和重心。”
“優先發展軍事工業,這在戰爭時期是毋庸置疑的。要鼓勵甚至補貼軍工廠、造船廠、火藥廠擴大產能,進行技術迭代研發。這不僅是為了滿足目前戰爭的需求,未來在和平時期,一些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是可以轉化為民用,成為我們工業發展的另一個引擎。”
“另外,我們要扶持進口替代產業,過去我們可能依賴從西屬美洲進口大量初級產品和原料,如羊毛、棉花、可可、蔗糖(原糖)、煙草、水銀、靛藍、香草等。現在貿易斷絕,反而給了我們自主發展的窗口期。我們需要投入財政資金、提供技術指導或頒布激勵政策,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在適宜的地區發展上述經濟作物(原料)生產,為我們的紡織廠、制糖廠、化工廠提供穩定的原料供應,減少對初級產品進口依賴,延長國內的產業鏈。這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激活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
“總而言之……”鄧智宸看著沙發上凝神傾聽的兩位同僚,總結道:“‘優化財政’是確保我們有錢花、會花錢;‘精準貨幣’是確保錢能流到該去的地方,不起副作用;‘調節結構’則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更能抗風險、更具內生增長動力的經濟體系。”
“這三者,與之前闡述的‘外拓市場’和‘內養消費’緊密結合,五策并舉,協同推進,方有可能幫助我們不僅成功緩解戰爭期間所面臨的巨大經濟困難,更能為戰后國家的崛起與繁榮,奠定堅實而健康的經濟基礎。”
辦公室里陷入短暫的沉默。
李良和鄭立輝端坐不語,面色凝重,似乎都在全力消化和思考他所說的經濟對策。
半晌,李良率先擊掌而贊,打破了寂靜:“好!老鄧,真不愧是我們的財神爺!不僅對存在的問題分析透徹,更能拿出如此系統、深入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方案!思路之清晰,措施之得當,考慮之長遠,令人嘆服!”
他站起身,走到鄧智宸面前,親昵地錘了他一拳,“下來后,你立即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將這些想法進一步細化,形成一份詳細的戰略報告,提交最高決策委員會審議。此番經濟上的調整與改革,其重要性絕不亞于前線戰事,我們必須也要全力以赴,確保打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