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西班牙人阿爾瓦羅·德·薩維德拉率領的船隊在太平洋沿岸探索時,發現了一處天然良灣。
這里背靠青翠的山巒,面朝浩瀚的太平洋,灣內水深港闊,可避風浪,是一處難得的天然良港。
薩維德拉當即以他的故鄉曼薩尼約為此地命名,并在海灣南側的高地上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豎起了西班牙王國的旗幟。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建設,曼薩尼約港已成為新西班牙總督轄區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兩大港口之一(另一座是聞名遐邇的阿卡普爾科港)。
港區沿著海灣的自然輪廓延伸,建有石砌的碼頭和倉庫,港口附近建有一座炮臺,架設著數門火炮,以護衛這里的安全。
每天都有來自科利馬、哈利斯科等農業富庶地區的馬車隊將玉米、煙草、可可、皮革等貨物運抵此處,再由工人們裝卸上船,發往墨西哥各地甚至跨太平洋貿易航線。
得益于地處太平洋貿易航線的重要位置,曼薩尼約港不僅承擔著區域貿易樞紐的功能,還作為阿卡普爾科港的備用港和補給港,為往來于馬尼拉與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著名“馬尼拉大帆船“提供支援。
當大帆船因風暴或意外延誤時,曼薩尼約港便成為它們重要的避風港和補給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曼薩尼約港周邊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盛產優質木材,這使得港口很早就建立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造船廠。
在鼎盛時期,這座造船廠曾是西班牙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另一個是位于菲律賓甲米地的造船廠),不僅建造和維修往來于美洲太平洋沿岸各港口的中小型船只,甚至還能為馬尼拉大帆船提供必要的維修服務。
船廠里終日響著斧鑿之聲,松木和橡木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之中。
然而,近十年來,隨著跨太平洋貿易的萎縮,曼薩尼約造船廠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
訂單日益減少,熟練工匠紛紛離開,船廠的船塢逐漸荒廢,只有少數老師傅還守著這份祖傳的技藝,勉強維持著船廠的運轉。
當新華向西班牙宣戰的消息傳到太平洋沿岸,當地西班牙殖民當局立時陷入倉皇失措當中。
鑒于海軍力量的不足,大多數西班牙商船被迫躲入各個港口,曼薩尼約港也因此收容了七八艘大小不一的商船。
這些船只緊靠碼頭停泊,船員們日夜不安地望著海平面,擔心新華海軍的突然出現。
港口的守軍也加強了防御,但那座簡陋的炮臺上僅部署了八門火炮,其中四門還是年代久遠、威力有限的8磅炮,整體防御著實令人擔憂。
果然,在一個晨霧彌漫的清晨,十艘懸掛著新華旗幟的戰艦突然出現在海灣入口處。
經過兩天的戰斗,新華軍在付出六十余人傷亡的代價下,終是控制了這座港口。
躲在港內的西班牙商船也悉數被俘獲,船上的貨物成為了新華軍的戰利品。
那座幾近陷入停擺的造船廠也被占領,廠內僅存的三十余名西班牙和混血造船工匠被集中起來,在新華海軍工程軍官的監督下,船廠開始恢復部分功能,為新華海軍艦船提供維修和保養服務。
奪取曼薩尼約港后,新華海軍立即將這里建設成為重要的前進基地。
港內設立了臨時指揮所、物資倉庫和維修基地,海上執行任務的艦船也輪流于此進行維修和休整。
新華海軍部部長、遠征軍總指揮魏應濱將軍也將指揮部前移至此,就近指揮和協調海陸軍的進攻,傳遞最新作戰指令。
港灣內,五艘修長敏捷的“海燕級”巡航艦、兩艘體型較大的武裝商船和兩艘補給船正在做出航前的最后準備,帆纜交錯,人影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