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鍋爐已經預熱了半小時,壓力表顯示達到工作壓力。
“打開主汽閥!”羅德生下到底艙,親自檢查了各個閥門,然后朝輪機手點了點頭。
隨著閥門轉動,高壓蒸汽呼嘯著涌入汽缸,活塞開始規律地往復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旋轉。
船尾水下,三葉螺旋槳開始攪動海水。
甲板上,趙慶豐感到船體傳來一種陌生的震動。
這種震動不同于風帆船隨波逐流的自然韻律,而是一種持續而有力的機械脈沖,仿佛有一顆巨大的金屬心臟在船體深處跳動。
更令人驚訝的是,盡管風帆已經半收,船速卻不減反增。
“測速!”他下令。
水手拋出測速繩,數著結數:“四節!船長,逆風逆流四節!”
船員們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在這般不利的航行條件下,傳統帆船能保持三節已屬幸運,往往需要走之字形路線才能前進。
趙慶豐走到船尾,看著螺旋槳攪出的白色尾流,顯示船只速度仍在繼續提升。
羅德生從機艙爬上來,臉上沾著煤灰:“怎么樣,老趙?你還覺得風帆船能永遠延續下去?”
趙慶豐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問道:“這機器能連續工作多久?”
他的目光仍然盯著那翻滾的尾流。
“若是有充足的煤炭和淡水,理論上可以實現一百天的不間斷運行。”羅德生說道:“不過,現實情況下,我們需要十每天半個月要停一會,檢修機器,補充燃料和淡水。雖然,鍋爐用水是可以循環的,但還是有損耗。我們設計了冷凝器回收部分蒸汽,但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現在速度多少?”趙慶豐朝那名仍在測速的水手喊道。
“七節!”那水手高聲應道:“船長,速度還在增加,已經要接近八節了!”
趙慶豐長舒了一口氣,終于轉過頭來,眼中閃爍著新的光芒:“若是以十節的速度穩定航行,那我們從新洲大陸駛往大明,怕是僅需要一個半月時間。”
“若是加上風帆輔助,配備了蒸汽機的船只應該可以最高跑到十五節到十七節。”羅德生笑著說道:“以后,前往大明的話,估計僅需要三十多天。”
“張委員曾給我們說過一句話,蒸汽船不是簡單的‘蒸汽機+船’的模式,而是能打破風浪限制的利器。有了它,大洋就不再是阻礙,而是咱們新華的通途!”
夜幕降臨的時候,“云蛟12號”還在逆風中航行。
機艙內,羅德生正在檢查鍋爐運行情況。
火工們輪流工作,確保鍋爐中的煤炭持續燃燒。
新型的水管鍋爐效率比老式的火管鍋爐高出許多,但仍需精心維護。
“溫度正常,壓力穩定。”羅德生看著記錄簿上的數據,滿意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