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阿桂、和珅、王杰帶頭領旨,而后是六部尚書滿漢大臣陸續接旨。
在旁站著聽政的皇太子颙琰,連忙按照老師朱珪教導說道:“汗阿瑪春秋鼎盛,仁德善政可比古之賢王!”
乾隆微微點頭,表情雖無變化,但眼里卻是帶有一絲欣慰,對這個太子,資質確實不怎么尚可,但勝在孝順仁厚,也最像個兒子。
乾隆難得教導一句:“仁德善政固然重要,但為君者也不可只有仁德,也要有武功啊!”
“兒臣謹記教誨!”颙琰連忙點頭。
這倆講完,和珅方才上前奏事,主要奏的便是福康安、和琳在外領兵,已經攻克苗人天星寨,擒獲苗人賊首吳半生。
聽到是捷報,乾隆點頭贊許,下旨加和琳太子少保銜,又賞賜福康安、和琳二人,一人一件上用黃里玄狐端罩,同時不忘下旨賑濟已經平定苗亂的地方被擾難民。
這都是面子工程,因為但凡苗亂的地方,肯定都被清兵殺了個十室九空,尤其領兵的還是殘暴無比的福康安。
說是賑濟,這些地方哪還有百姓可以讓官府去賑濟,無非就是開個由頭讓下頭貪污罷了。
不過,這些苗人、漢民賑濟可以面子工程,但遼東關外的奉天金州、熊岳、錦州三城,寧海等三州縣爆發小規模旱災,這些可都是旗民根基,馬虎不得。
乾隆思忖片刻,說道:“著關外軍府從速賑濟旗民,免額賦有差。”
“嗻!”和珅應了一聲。
說完了正事,給兄弟請了恩典封賞,接著又是一堆子雜事。
“廣東巡撫朱珪奏,收到英商波郎遞送英吉利國王表貢,請皇上裁定!”
乾隆點頭:“允了,賜敕嘉賚,交英商波郎赍回,并以其表言勸廓爾喀投順,于賜敕內以無須英國兵力告之。”
“琉球國遣使,告尚穆王病逝,請求立王世孫尚溫繼王位!”
乾隆又說:“準賜國王敕諭,來年朕將禪位為太上皇,暫不行遣使冊封!”
……
殿中有些冷場了,因為主要與和珅有關的大小事說完了。
六部滿尚書多為和珅黨羽,而漢尚書全是明哲保身的不粘鍋。
這也是滿清老傳統了,為了防漢和掌控權力,直接搞了個滿漢尚書席,六部尚書愣是整出正編十二人,兼署就更雜了。
嚴格來說,滿漢尚書平級,二者都是尚書,但滿人大臣地位天然高于漢人,貫穿始終,所以漢尚書只能做不粘鍋,遇事不管,如同泥塑尚書。
而乾隆掌權六十年,先后寵信李侍堯、和珅在內巨貪,為己斂財,這六部內閣南書房,早就被和珅滲透的如同篩子。
說是阿桂、福康安、王杰能與他做對手,但這仨聯手,實際上也干不過和珅。
沒辦法,誰讓他會撈錢,能幫乾隆撈錢呢
尤其乾隆五十五年,和珅為了討好乾隆,給乾隆大肆撈錢,干脆提出了我韃清最牛逼、也是最“成功”的議罪銀制度。凡是官員犯法,只要交納一定的銀兩就可免罪。而所收銀兩都收入內務府庫,供乾隆運用。
如此制度下去,自然有大臣(尹壯圖)要彈劾,然后……這家伙被革職論罪問斬,乾隆假惺惺來了句:“不妨以謗為規,不值加以重罪也。”
免去了尹壯圖的死罪,之后繼續搞議罪銀撈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