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稅收
現在是四月初夏,該準備收稅了。
自唐代起,歷朝的田賦征收,基本都集中于夏、秋兩季。
《舊唐書代宗紀》記載:“大歷五年夏稅,上田畝稅六升,下田四升。秋稅,上田畝五升,下田三升。”
夏稅主征小麥、大麥,秋稅主征稻谷、粟米。
經過唐宋元明清,姑且算是五朝變革,夏、秋兩稅法在雍正十三年被正式廢除,改為上下兩期征收。
上期二月開征,五月截止,下期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
聶宇沒有刻意去改這套稅法,因為老百姓已經習慣了上下兩期的征稅時間,要是胡亂改稅期,很容易造成地方上的勞民傷財。
臨湘縣,聶家鎮。
是真叫聶家鎮,原本叫聶家集市,因為漢軍改了地方行政區劃,要合并建置新鎮,所以聶家集市被設為聶家鎮。
未嘗沒有屬下官吏討好之意,聶宇倒也沒有太在意。
這些官吏有想法才是人之常情,不貪污不害民不傷財那就不用管太多。
至于這個聶家鎮,跟聶宇倒是沒有什么親戚關系,只是單純里頭的大地主跟自家同姓而已。
聶老漢正用著租來的車子,馱運大批糧食往鎮子上趕去,跟著一塊的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聶大,小兒子叫聶幺,隨意是隨意了點,但也是農民的常態。
總不能指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夫,給兒子都能起個文縐縐的名吧!
聶幺走到半路,就累的夠嗆,忍不住抱怨:“爹,咱們干啥運這么多糧上鎮里頭來,那新官府給的告示,不是說了今年不用交恁多糧嗎”
聶老漢厲聲呵斥:“你小子懂個啥,官老爺說的話,咱小民能隨便信嗎要是不多弄點糧來,萬一要是官老爺不作數,咱家今年還活不活了”
聶幺瞬間不說話了,倒不是被說服了,純粹他爹日常就是個碎嘴皮子,講道理根本講不清,光是絮叨就能絮叨小半時辰,都不嫌口干的(我真見過,但是我奶……)。
因為要忙著運糧食去鎮子里頭交稅,所以這次聶老漢倒沒有絮叨太久。
實際上,他自己心里頭也有些直犯嘀咕,要說以前這什么漢軍的新官府沒來的時候,那舊的官老爺們收稅,都是相當的隨心所欲,一次收稅下來,往往能把普通農戶家里大半年的收成全刮走。
為了能活命,要么把余糧到地主老爺家換成麩糠,要么就跟地主老爺賣地借貸。
聶老漢的聶姓跟本地的聶老爺,還真就是同出一家,只不過屬于旁系族人,爺爺那輩只分了幾畝薄田,聽說逢年過節聶老爺還會資助接濟一二。
等到他出生的時候,關系基本上就斷了,再加上官老爺的稅越收越重,他爹沒法,只能賣地借貸,迅速從自耕農變成了佃戶。
要說以前,他家在交稅的時候,還得事先去聶老爺家把糧食全都換成銀子。
因為聽說皇帝他老子,之前把什么人頭稅給改道田地的收成里頭,所以沒地的百姓不用交稅了,但之后交的稅都得交銀子。
真搞不懂,他們家原先也沒地,只是聶老爺家的佃戶,怎么還一直要交稅呢
不知走了多遠,總算來到鎮上。
聶老漢還沒找人問路,就有兩個看門的民兵,頗為無奈看了聶老漢和他身后糧車一眼。
其中一個上前說道:“你們是來交稅的吧!跟我走。”
“啊……哦。”
聶老漢一臉茫然,就跟著走了。
后面兩個兒子,加一個幫忙的民兵,三人推著糧車跟上。
聶大還好,賣力不講話,聶幺卻是頗為吃驚,他還從沒見過官差幫他們百姓干活的。
“愣著干嘛,你倒是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