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洞房燭
(水一章)
一晃半個多月,聶宇的婚期也到了。
作為漢軍大將軍,聶宇的結婚禮儀自然不可能再按滿清的婚俗去搞,這也是出于政治需求考慮,禮學司前后耗費一個多月,專門參照前明的婚俗禮儀忙活籌備。
三書六禮,這屬于明清都遵循的婚俗禮儀,倒是不用去變。
三書就是聘書、禮書、迎書,六禮則為納采(提親)、問名、納吉、納征(送聘禮)、請期、親迎(迎親)。
前面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已經提前一個月,由禮學司安排官員準備,女方家也暫時沒有住在大將軍府,而是專門安置在了一處城東閑置院落作為臨時的娘家居所。
聶宇的準岳丈和準岳母,還有他的老爹,都專程坐船來到岳州城,作為大婚的長輩主持。
到了婚禮當天,聶宇穿好新服,老爹聶杰人也穿上禮服,來到正屋坐好。
正屋擺上了一塊聶家祖宗牌位,用于焚香祭拜。
禮學司執掌官顧景臨時客串贊者(司儀),先手上前祈福燃香,祭祀喜神,接著告知聶宇入堂屋,敬香聶氏列祖(司儀為外人,不能祭新人列祖,許多人會搞錯)。
焚香祭祀完列祖,相當于打完了報備,聶杰人坐在正堂等著兒子過來作揖。
這里面的禮儀已經簡化很多,因為明制婚俗本來就可以視情況簡化不必要流程,只有清朝開始趨于嚴肅化和刻板僵硬。
按照簡化流程,父子二人說了幾句話,多是老父親的叮囑,接者再拜退出,才準備正式帶人去“女方家”迎親。
迎親隊伍人很多,包括前排開路的媒人和贊者,后頭吹奏鼓樂的樂隊,抬喜轎的轎夫,抬聘禮、大雁的力夫,另有前往祝賀的官員賓客。
隊伍吉時出發,穿越城區的街市,迎親樂隊吹奏喜慶音樂。
沿路都是湊熱鬧的圍觀百姓,又有漢軍部隊出動,負責維持秩序。
“爺爺,那些人怎么都挑著鴨子啊”
“對哦,昨還有送鴨子的,大將軍要娶的婆娘喜歡吃鴨子”
“哈哈,老丈,那可不是鴨子,那叫大雁,是用來送給女方家的禮物,代表了成婚雙方的忠貞不渝。”
“哦!原來如此,那這大將軍還挺按地氣,居然用這叫大雁的鴨子做聘禮,俺們這些老百姓的好日子,應該也能過的久點了。”
“額……老丈,這大雁真不是鴨子,也算不上聘禮,聘禮是后面力夫挑的那些。不過您老說的也沒錯,大將軍這聘禮著實簡樸的很,顯然是故意為之。這是在與前段時日的新法對應,以身為表率,鼓勵民間嫁娶都能不搞天價聘禮呢!”
“這樣嗎那挺好。”
“……”
大將軍府的納征聘禮確實給的不多,與那讀書人說的一樣,非是舍不得錢,左手倒右手有什么舍不得的,純粹只是做給百姓們看。
既然已經制定新法,規定民間不得搞天價聘禮的惡性競爭,那他作為大將軍肯定更得以身作則。
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顧景上前拱手道明來意:“大將軍特來貴府迎親!”
力夫們跟著在隨行媒人指示下,送上聘禮、大雁等禮物。
顧景被女方家人迎進內屋,接著陳老家主同樣也要焚香告祭陳家祖宗。
一應流程跟男方家的差不多,新娘的嫂娌會為新娘梳頭,沒有嫂娌的也可以是其他請來的熟悉已婚婦人。
之后,顧景作為司儀指引聶宇進門與準岳丈見面,而后是新娘出來,與父母行禮辭別,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陳老家主按禮儀,贈送給女兒壓箱錢,陳母則贈送新衣,同時叮囑女兒要孝順公婆,與丈夫和睦相處。
至此,迎親流程才算走完,新娘上轎,跟著一道來的小舅子陳興業作為送親代表,跟隨護送新娘(姐姐)去男方家中,連帶還有一大票的送親隊伍。
嫁妝、聘禮都是禮學司在安排,所以看著都不是很多。
陳惠蘭坐上轎,雖然頭上蒙著紅蓋頭,但聽著轎子外面吹吹打打,仍舊覺得暈乎乎、如夢似幻。
下了轎,用滿清婚俗的話,還要跨火盆驅邪,但這是明制婚俗,倒是沒這么多要求。
新人慣例的三拜,高堂可以登臺,也可以不登臺,明制婚俗也有不少省卻,這里干脆全部略過。
接著新娘拜見公婆,這里只有公公一人,新娘需行禮敬茶。
“公公請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