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兵事再起
大將軍府。
聶宇招來麾下各司主官,一起開會議事。
聶宇把常德府發來的緊急電報,遞給劉駿說道:“湘西清軍出事了,主帥和琳攻打平隴苗寨,被苗人一箭射殺,現在的湘西清軍已然群龍無首。”
劉駿看著手里電報,越看越覺心驚不已,因為里面的內容消息太詳細了。不光說明了和琳輕敵冒進,戰死在平隴,又順帶指出了福康安不是病逝,而是也被苗人一箭射殺。
電報里又說,苗人已經答應,要跟漢軍打配合,共同對抗湘西清軍。
電報甚至還講到,包括湘西清軍的兵力分布,到底有多少可戰之兵,又有多少是民夫,有幾門大炮,多少輜重,乃至幾省來的軍隊,主將大多都來自哪里。連平隴苗寨這支敵后友軍的兵力,寨子的分布,以及平隴山谷地勢的具體描述都寫的詳細。
劉駿輕吐口氣,說道:“士農工商,讀書人皆道商人低賤,覺得商人都是奸滑之輩,但如今看來,卻是我輩讀書人眼光狹隘,不識人才了!”
王若愚說道:“人不人才的且先不談,當務之急,而是該如何決策清軍主帥已死,湘西清軍看似兵多將廣,但沒了主帥大將彈壓,必定人心不齊,軍心渙散。所以,是現在立刻出兵,還是等明年再出兵,是主動進攻,還是等清軍不戰自潰”
沒有錯,這才是當務之急,已經接連“病死”兩個主帥,前后相差時間甚至不到半年。
湘西清軍看似兵多將廣,但也正是因為兵多將廣,鎮壓苗民義軍的主力,都是來自于兩廣、兩湖和云貴川的軍隊。
也就是說,真正來自本省的本地兵,實際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都是外省來的客兵。
客兵有什么特點
不是喜歡劫掠,而是語言不通啊!
這才是大問題,兩湖之間還好,好歹幾十年前是一家,語言語系都能聽得懂,可云貴川、兩廣就麻煩了。
就這么說吧!湘西清軍有十多萬兵馬,但這里頭有起碼過半的軍隊,說的方言都互相聽不懂。
這可是滿清時期,雖有朝廷欽定的官話京片子,但京片子一般人可說不來,包括許多讀書人在內,這些百姓、士卒以及糙漢子的武夫丘八,都是更愿意說家鄉話方言,帶的也是家鄉的子弟兵。
福康安、和琳在的時候,還能彈壓的住各省軍將,語言不通也不至于發生太大騷亂,打仗的話也能通過帥旗大纛以及戰鼓敲鑼進行發號施令。
可現在,主帥連續“病死”了倆,帥旗大纛已經完全失效,湘西清軍不說失了方寸,那也不知道接下來該干嘛
軍中不乏有著八旗宿將額勒登保,但他資歷背景都不如福康安、和琳,也沒有朝廷的旨意任命,壓根指揮不動各省軍將,光是跟他們溝通,都得找個會說兩廣、云貴川、兩湖方言的翻譯。
現在,湘西清軍內部已經分裂成了好幾派,兩湖是一家,兩廣是一家,云貴算半家,川渝自己玩。
沒法子,湖廣填四川,川渝方言跟云貴方言,彼時的差別還是挺大,兩邊語言不通,玩不到一塊去,語系比較相近的湖廣,也不帶川兵遠親戚玩。
十多萬清軍,有絲分裂成好幾個分支,互相抱團取暖,就連勉強抱團的,也各自提防。
說是一家,但終究還是兩家,方言一樣管屁用,廣東清軍可比廣西清軍過得好!
度支司林文昌皺眉說道:“如果現在出兵,我們的糧草囤積怕是不太夠。”
劉駿搖頭說:“可若是等到明年出兵,恐怕會再生變數,清廷不是傻子,湘西不可能久無大將坐鎮,清廷不會放心這十萬大軍,在湘西沒有管束。”
王若愚也點頭贊同:“遲則生變啊!”
林文昌說:“若要現在出兵,那就須得早做準備,各州府的存糧,應當還能夠勉強支撐大軍作戰,但若拖得久了,就有糧草告罄的風險。”
劉駿問道:“糧草能用多久”
林文昌回答:“若五萬漢軍齊出,最多打不了兩個月,我們必須留出賑濟災荒和治民撫恤的錢糧,不能全砸在湘西戰場上。”
兩個月的錢糧,這著實有些太少了。
劉駿有些失望,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可是五萬大軍的糧草軍需。
清軍能撐得住,那是因為當初的清軍,有湖廣、黔貴川省在手,可以提供充足的糧草軍需,而今的漢軍連湖南一省都不滿,湖北也只有荊州一府,肯定比不了清軍當初的后勤給力。
唯一的優勢,大概就是現在的清軍、漢軍,已經站在同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