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還是讀書人想的細啊!
聶宇只是有了個想法,人家就把想法細節都補齊了,只要再稍作調整,就能直接拿來用了。
劉駿補充道:“這些都是后話,第一件事,應該先讓石柳鄧自去苗王號,大將軍還要修書一封,饒恕其僭稱王號之罪!”
說穿了還是禮法正統的問題,雖然對方是苗王,但苗王也是王了,正統上不爭一下,那放到跟你干的文武眼里,是不是你壓根沒有逐鹿的意思
聶宇自然沒有反對道理,把事情一并交給了王若愚去處理聯絡,這才接著問道:“嗯,還有別的要緊事嗎有的話,那也一并拿出來議了吧!”
劉駿說道:“大將軍,我們的基層官吏有些太多了,民政衙統計了目前治下所有縣鎮工作報告,發現起碼有三分之一的鎮長官吏,都無事可做。他們的工作報告,也只有今年的財稅報賬,還有地方農耕和雨水修渠的進度,這些事情其實都不需要鎮長親自做,甚至都不需要鎮長在旁插手。我們的官僚班子已經有些臃腫,包括地方縣鎮也都顯得有些太多了,必須進行裁撤。”
說著,遞上一份詳細的文書報告。
聶宇翻了幾頁,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就要說到漢軍的地方行政區劃了,因為漢軍的治下地盤,除了“里長-縣令”的二級行政區劃外,還多出了居于中間一級的鎮長班子。
聶宇的本意是為了加強基層的集權,讓皇權不下鄉的現象在自己的地盤里根除,同時也能削弱鄉紳對地方的影響力。
可想法很好,實際一搞下來,發現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初期漢軍大搞分田和釋奴的時候,所有新增的鎮長官吏全都為此忙的腳不沾地,甚至一度出現了基層官吏不夠用。
大將軍府的官員還為此發愁過,想了一堆招攬人才的辦法。
可分田忙歸忙,又不是天天都要分,田產總歸是有分完的時候。
漢軍已經起兵超過一年,最早納入統治的幾個州府,土地早就已經分完,新占的長沙、常德、衡州、桂陽也都分的差不多,只有辰州剛剛拿下,還沒開始分田,連基層官吏都還沒完全到位。
田分完了,作為增設班子的鎮長官,還有許多分田官,瞬間沒事可干了。
因為鄉村也有村長,還有一應的下級吏員,再加上漢軍除了鎮長、分田官,還同步搞了鄉黨農工會。
這都是聶宇參照太平天國,以及某紅色政權的農村政策,合并搞出來的一套半行政系統,不需要消耗官府的錢糧。
鄉黨農工會,本質都是鄉民自己選出來,為了解決鄉民自己的矛盾糾紛,所以不需要漢軍的官府負擔財政。
這看著似乎是好事,也確實是好事,還能幫著漢軍強化對基層的控制力。
可問題是,他們配合村長,搞定了村子的治理疑難,那上面的鎮長干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