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抉擇
既然是陽謀,鄂輝、明亮都是老將,自然不會想不明白。
但想明白了沒用,破不了招啊!
漢軍現在就是仗著自己兵甲齊備,清軍準備不足,他這個總督又是新上任,沒法跟漢軍正面決戰,那就只能做出抉擇取舍了。
保武昌還是保襄陽
鄂輝的選擇其實不多,他只能優先保住襄陽,因為他的主力已經來到襄陽,還剛剛擊潰驅逐了白蓮教賊寇。現在出兵調頭去救武昌,很明顯已經來不及,甚至運氣不好,可能還得跟漢軍主力正面撞上。
鄂輝可不是蠢貨,連混跡沙場幾十年的老將明亮,又親歷過湘西大戰,能告訴他漢軍可以臨戰不亂。漢軍的紅衣大炮也比他們的紅衣大炮炮管更長,似乎還完全不怕炸膛,打的同樣比他們的大炮更遠,威力更大。
就這兩條,便值得鄂輝給予足夠重視。
襄陽府衙。
明亮正指著地圖說道:“馳援武昌,肯定來不及了,說不定還會跟反賊主力撞上,到時候不決戰也得決戰。一旦我們敗了,那武昌保不住不說,襄陽也保不住,那反賊才是真的大勢已成,天下哪里都能去得了。”
鄂輝沉吟半晌,嘆息道:“那就只能賭一把了,優先保住襄陽。襄陽東西南三面環山,北岸是樊城,地處三江口(漢水、唐白河和小清河),地勢險要。所以自古便是鐵打的,保住了襄陽,那湖北還不至于亂到家。”
雖然華夏經濟中心自唐宋開始逐漸南移,武昌慢慢取代了襄陽成為湖北重鎮,但還是那句話,湖廣之形勝,以天下言則重在襄陽。
武昌丟了,問題很大。
襄陽丟了,問題更大!
明亮曉得鄂輝做出了艱難抉擇,開口寬慰道:“我們死守襄陽,也不用擔憂武昌真的一蹴而下,武昌、漢陽二府隔江相望,反賊若要攻伐,只能采取速攻。而武昌、漢陽二城都有我們留下的數萬官兵,這些官兵縱使戰力低下,但若只是死守城池,應當還是沒什么問題。”
鄂輝點頭:“只好如此了,立刻修書……不,還是本督親自寫封信,交給湖北藩司陳望之,讓他務必死守武昌,漢陽丟了都沒關系,武昌還在就還有的打。待本督練好了大軍,再熬到今年下半年稅糧遞解,就能盡出大軍,與反賊決一死戰!”
想法很好,但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漢軍一時半會拿不下來武昌、漢陽兩府。
……
說到武昌城的面積,比起襄陽城肯定小的多了,頂多就是三分之一的襄陽大小。
因為后世的武漢,可是同時合并了武昌、漢陽、漢口三座城市。武昌是軍事重鎮,漢口是商業碼頭,漢陽比較特殊,這里是工業重鎮,還是洋務運動、實業興國后搞出來的工業經濟區。
現在漢陽鐵廠還沒個譜,聶宇也沒打算要在漢陽建鐵廠。
晚清建漢陽鐵廠,全是為了滿足鐵路和就近買煤的目的,要不然建鐵廠的地方應該是大冶,而不是漢陽府城。
陳望之正枯坐黃鶴樓上,隔江眺望江面上的反賊戰船。
這處黃鶴樓建于武昌蛇山,最初是三國時孫權為監控長江兩岸,而修筑夏口城(武昌),并在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用于瞭望守戍,即黃鶴樓。
到了劉宋王朝時期,黃鶴樓的稱謂第一次在祖沖之的《述異記》志怪小說中出現(沒錯,就是那個算出圓周率的祖沖之)。
此后黃鶴樓不斷重建毀敗,到了最近一次的重建,還是在六十年前由湖廣總督史貽直重修,而乾隆此后也親自為黃鶴樓題“江漢仙蹤”四字橫匾,又御制“百歲壽民吳國瑞四世一堂”詩碑置樓前。
要是換作之前,陳望之這些湖北文官來這里,都得好生瞻仰膜拜一下乾隆爺的詩才。
可現在,哪還有什么心思膜拜太上皇他老人家的狗屁詩才!
江面上成片聚集的反賊戰船,那么多大船在長江匯集,一路駛來三江交匯口,同時也是武昌、漢陽府城駐地所在。
“藩臺大人,如此多的大船,必定是荊州漢賊無疑了,應當盡快想辦法守城才是。”
說話之人是武昌知府張曾詠,本來應該輪不到他來說話,但誰讓現在武昌沒人了。
湖北巡撫惠齡,荊州滿城都統成德,兩個人已經都被鄂輝給軟禁奪權,準備等著圣旨就送到京師聽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