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張五緯那廝能泉下心來,更是能募兵過萬,縱使反賊火炮再怎么犀利,想要轟塌城墻,起碼也得十天半個月吧!
結果,一天就破城了!
要不要來的這么快
漢陽城破的太快,既讓漢陽沒有反應的時間,同樣也打亂了陳望之的部署,他之前跟張五緯說的并非誆騙假話。
陳望之確實準備先等漢軍攻打漢陽城,通過漢陽城來消磨漢軍的銳氣戰力,等漢軍疲弊、糧草告罄了,再伺機渡江突襲,打漢軍一個出其不意。
想法很爛,現實更爛!
這貨跟前面的惠齡樣,兩個人都是草包。惠齡是完全不懂打仗,陳望之是只知道看兵書套公式,壓根沒有想過漢軍和清軍的戰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的確,雙方兵力差不多,可漢軍不說百戰精兵,那也是打了一年多勝仗,攻城略地無數,還日日操練,有充足的糧餉供應,兵甲齊備。
反觀清軍這邊,全是新兵蛋子不說,吃飽飯還是在半個月前。
張五緯實在沒辦法了,才強行力排眾議,開倉放糧,又親自監督發糧食發兵餉。
如此待遇差距,不算武器兵甲在內,清軍都不可能打的贏漢軍,士氣戰力全方面被漢軍吊打。
再加上漢軍的幾十門大炮,威力也是超出了清軍的想象,就漢陽的那點城防力量,沒有內應配合獻域,也擋不住漢軍的攻勢。
只可惜,陳望之想不到這些,他只能埋怨已經上吊自盡了的張五緯,為何那么沒用,才一天就被反賊破了城,他甚至都來不及出兵去救。
埋怨過后,束手無策。
若是漢陽還在,武昌、漢陽還能互為犄角,甚至依靠岸防大炮,阻攔反賊的水師渡江北上。
可現在,漢陽沒了,徒留一個武昌,岸防大炮威懾力大減,已經無法有效阻攔反賊的水師過江。
大事不妙了!
漢陽城破第三天。
漢軍的洞庭湖水師,堂而皇之逼近武昌城,清兵岸防炮手第一時間發覺,手忙腳亂裝填炮彈火藥。
“轟轟轟!”
一輪大炮齊射,兩門岸防炮臺啞火,因為清兵的炮手太慌,再加上操作生疏,導致了裝填失誤。
另外幾門發射出去的炮彈,同樣也都夠嗆,不是火藥裝填不夠,導致炮彈威力射程不足,就是目標方向偏到了姥姥家。
幾發炮彈無一例外,全部打歪沉江,濺起巨大水。
漢軍水師速度不減,繼續迫近武昌城江岸。
漢軍洞庭湖水師的戰船,多來自于民船改裝,肯定不可能新造大船。要想新造大船,木料問題就沒法解決,不是漢軍弄不到木料,而是造船用的木料都要提前陰干,不提前陰干的話,造出來的戰船會迅速腐爛。
因為漢軍水師戰船,基本都是民船改裝的,所以能裝載的火炮選擇不多。目前漢軍陸師炮兵用到的威力最大,也是噸位最重的巨炮,就沒法往戰船上裝載,一不小心巨大的后坐力就可能把船板壓壞,只能裝載稍微輕一些的紅衣加農炮。
每艘改裝戰船,能裝載的火炮數量不一,但一般都超不過幾門。實在是民船改裝,本身結構就跟近代西方戰艦有明顯不同,能安裝大炮的預留炮位確實太少了,剩下部分還要用來運兵運輜重。
說的更形象一點,彼時的中國造船業,普遍還是偏向于巨大臃腫,也就是戰船和商船并用,不像歐洲殖民者,已經開始傾向于制造更多、也更純粹的戰爭艦船。
這不是說中國造船業造不出來,而是純粹中西方的需求不同,歐洲殖民者要對外殖民,常年在海上刀口舔血,壓根不需要大船裝更多貨物,它們只需要裝更多的火炮,再去搶劫別人大船的貨物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