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經說過,清軍騎兵的組成建制本身存在巨大問題,它的兵力來源在各省的綠營騎兵,內部幾乎沒有統一的指揮。
全靠明亮這位老將率領,才能勉強聚攏在一塊,不至于發生太大的矛盾沖突。
沒有大矛盾,但小沖突免不了,方言、地域之間的抱團取暖,三千騎兵內部分成數個小團體山頭。
要是能打勝仗,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無非就是爭奪戰功首級的時候,會發生沖突分歧。
比如之前在襄陽大破白蓮教的時候,明亮的三千騎兵就差點因為搶腦袋,而內部發生火并。好在明亮及時出面調停,又重新分配了軍功首級,盡量做到不偏頗。
事后還私下找到了首級軍功分的少的騎兵,給他們個人掏腰包補償了一些,才算是把軍心士氣給穩住了。
這也是明亮一聲令下,這些已經在漢軍手上潰敗過一次的綠營騎兵,還能義無反顧朝漢軍發動沖鋒進攻的原因!
可現在,正面沖不進去了,漢軍的長槍兵全都好像不怕死一樣,不崩潰也不后退,就這么橫在中間,仿佛難以逾越的天塹鴻溝。
部分清軍騎兵上頭了,還在找機會想要沖過去,只要沖過去了,反賊的火銃兵都不算什么。
干掉了火銃兵,余下的反賊步兵必定崩潰。
還有部分清軍騎兵,他們沒上頭,但也不想再沖,轉而跑遠了想要搞騎射殺則。
騎射能不能殺賊不清楚,反正清軍騎兵的沖鋒陣型崩潰了!
若是清軍騎兵能一直保持三千騎的沖鋒,哪怕漢軍的線膛槍厲害,大炮也厲害,可左翼的長槍兵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擋得住騎兵的沖鋒。
一旦漢軍長槍兵損失過大,肯定還是會崩潰,紀律操練的再好也沒用。漢軍這邊可都是新卒,新卒必定會有恐懼。
很可惜,清軍已經失去戰機了!
失去了統一的沖鋒陣型,那騎兵跟步兵的最大差別,就只是多了匹馬而已。
多了匹馬的步兵,還是沒有完整陣型,各自為戰的步兵,那特么不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還是自己把自己主動切開來的魚肉。
漢軍左翼方陣雖然全是步兵,一個騎兵也沒有,沒法直接對清軍騎兵進行反包圍,可只是僵持還是完全能辦到的。
騎兵最厲害的就是機動性,一旦陷入到戰爭泥潭的僵持,那騎兵基本就不可能打贏了!
戰局演化也確實如此,清軍部分騎兵還在試圖繞路,想要沖破漢軍的長槍陣地,殺進漢軍方陣的后方。可繞了半天發現天完全繞不過去,漢軍方陣總是能第一時間做出部署調整。
另一部分試圖拉遠距離,找機會騎射的清軍騎兵,他們的情況更慘。因為距離拉的太遠,目標太過明顯,成了線膛槍的重點打擊目標。
跑遠了就擊斃,完全沒機會騎射!
武器裝備、軍隊士氣、戰術陣型全都被碾壓了,清軍騎兵的傷亡也肉眼可見的迅速擴大。
初戰清軍有三千騎兵,到現在才半個時辰不到,已經只剩下了兩千五百多人。
五百人的傷亡率,早就超過了十分之一,也是一般軍隊的承受極限。
之所以還沒崩潰,全在于清軍騎兵內部過于分散,壓根沒有統一服眾的指揮,去統計軍隊的總體傷亡率已經很大。
當然,也不用統計了,五百人傷亡實在太多,就算軍隊再分散,也意識到了不對勁。
不用下令,清軍騎兵就開始自發性向后撤退,好幾個騎兵將官,干脆收攏麾下還活著的騎兵,就要掉轉馬頭,戰略轉進。
他們這邊戰略轉進,其他人見了肯定也得跟進,跟進的人多了,本來還只是自發性的戰略撤退,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大潰敗!
清軍騎兵潰敗了,漢軍左翼方陣卻沒有嘗試追擊,一是步兵兩條腿,肯定跑不過騎兵四條腿,二也是漢軍左翼方陣,已經損失頗大。
后排的火銃兵、弩槍兵倒是沒什么損失,可作為前排人肉墻壁的長槍兵和刀盾兵,傷亡頗大。
整個左翼方陣兵力也才兩千多人,一個指揮使的兵團而已,這么一次性的傷亡就達到了二百多人,戰死的五十多人,重傷的一百多人,另有輕傷數十人。
傷亡率已經達到了十分之一,饒是漢軍精銳,如此傷亡率短時間也很難對騎兵發動追擊了。
白楠放下望遠鏡,左翼方陣扛住了清軍騎兵的沖鋒,那他也該動手了:“騎兵營,出擊!目標:前方潰敗敵騎!”
明確的軍令下達,白楠不打算再度放過這支清軍的騎兵,他要進一步擴大戰果。不求全殲清軍的騎兵,至少也要讓清軍騎兵受到重創,再無絲毫戰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