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漢王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劉駿緩緩說道:“昔年前明太祖正是靠此九字真言,與眾多能臣戰將的輔佐下,最終推翻元廷,建立了大明,可我們大漢軍卻不能效仿。”
“原因有三:
第一,元末亂世率先起事者為紅巾軍,也即小明王。
第二,紅巾軍勢敗后,又有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方國珍這些義軍豪雄并起,前明太祖不過其中之。
第三,小明王之后,稱王稱帝者唯有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前明太祖方才落于人后。”
三個原因分析下來,聶宇很快就聽明白了。
說的再簡單點,就是元末的義軍太多了,不說多如牛毛,但光是稱王稱帝的就能一手抓出一把來。
朱元璋當然可以搞緩稱王、廣積糧,去猥瑣發育,慢慢積蓄力量,因為前面大有義軍幫他頂住吸引元軍的火力。
可漢軍不行,漢軍就是乾隆末年第一個發動起事的義軍,還是剛好卡在了乾隆六十年這個節骨眼上,等同于明晃晃的伸出巴掌去抽乾隆的老臉,把他老臉打的啪啪響。
乾隆怎么可能輕易就把漢軍給忽略掉
至于讓其他義軍吸引清軍的火力
那就更是扯淡了。
殺盡王、桂陽義軍、湘西苗部、湘南瑤民,甚至是跟隨漢軍一同起事的川楚白蓮教,現在也都快被算作漢軍的部眾了。
都到了這個地步,漢軍不論稱王與否,已經不可能再繼續低調發育。尤其漢軍占據的還是湖廣重鎮,這里可是被譽為天下糧倉,清廷只要不傻,就不可能坐視漢軍在此形成割據。
“大將軍,您到底還在等什么呢”劉駿問道。
王若愚跟著說道:“現在稱王,進可確立大義名分,號召天下義軍豪雄并起舉事。退也可安撫百姓,也能絕了那些士紳騎墻念想,讓士紳能全心全意支持我漢軍。”
顧景說道:“稱王以后,我漢軍在法理上,便可與偽清平起平坐,甚至能壓過一頭。如此名正言順,也能招攬天下賢才能人,投奔我漢軍,共襄反清復漢大業。”
“請大將軍登基稱王!”
眾人齊聲唱罷,朝著聶宇便伏身跪地,叩首勸進道。
登基當大王這件事,聶宇這個“大王”不著急,底下的文臣武將卻是有些急不可耐。
他們跟隨漢軍起事,基本或多或少都是帶有目的性,文臣渴望登閣拜相、留名青史,武將想著立下戰功、|升官發財。
這很正常,不給足夠的利益好處,誰會冒著腦袋搬家的風險,陪你這個大將軍去去反清梭哈
現在聶宇遲遲不愿意稱王,也不是完全不愿意,但就是一直不表態。既不呵斥勸進的官員,也不贊賞這些人,就連他們發動手下遞上去的勸進文書,也都石沉大海。
實在沒有辦法,劉駿他們只能是出此下策,召集幾個人一道,借著送電報的由頭,眾人一起聯手勸進。
成了,那是大好事!
不成,也能進一步試探大將軍的態度。
說真的,他們不希望不成,不是為了個人的升官發財,純粹是都已經打到這個地步了,馬上湖廣都快到手,還不稱王那還在等什么
是害怕了還是只想耽于現狀,做個土皇帝
聶宇沉吟半晌,忽然笑道:“幾位說的沒錯,是我這邊著相了,太過執著于緩稱王,卻是完全忽略了實際。”
劉駿幾人互視一眼,全都松了口氣的同時,神色間也是難掩的興奮激動。
“劉執掌、顧執掌。”
“臣在。”
劉駿、顧景連忙拱手上前。
聶宇做出了決斷:“稱王一事,便全權交予民政衙、禮學司來負責,其余各司務必要全力配合。”
聶宇也不是什么扭捏婆媽之人,之前不過是著相了,太過執著于前人的經驗,有些忽略了自己的實際情況。
他都已經快打下兩省了,就算不稱王,清軍也不會把他忽略掉,反而還可能會讓天下人都看輕了漢軍,覺得漢軍都是膽小怯弱的義軍,勢力已經這么大了,還不敢跟清廷叫板。
反之,現在稱王不但可以名正言順,還能進一步統合安撫漢軍內部浮動的士民人心。
別看漢軍現在一路都在贏,地盤越打越大,可在不少士紳讀書人眼里,漢軍仍舊還是反賊,是在干著殺頭的買賣,早晚會被清廷給滅掉。
稱了王以后,可能這個想法還是不大會改變,但細節就會變得不樣,之前的反賊變成了反王,可能還是會被滅掉,但萬一要是成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