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稱王不見得能得人心,但會讓天下士紳讀書人天然有所顧忌敬畏。
漢軍的基本盤不在士紳,可不代表士紳的力量就不需要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三天以后。
漢軍正式在荊州府宣告天下,反清復漢大將軍聶宇,準備登基稱王了。
王號經過漢軍眾人的集思廣益,最終給出了五個選項,分別為鄂王、楚王、漢王、明王、天王。
鄂王,顧名思義帶有很強的地域主義,很明顯是部分官員在迎合聶宇的籍貫在荊州,甚至這些官員也有許多都同為荊州籍。
楚王,稍微好些,同樣也有很強的地域主義,但好歹王號貴重,可以囊括湖廣大地,又是戰國傳承來的王號,也能鎮得住場子。
漢王,迎合漢軍的王號,同樣也是寓意漢軍是在反清復漢,而非是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霸業。
明王,純粹是有官員想要蹭一-波反清復明的大義名分,覺得前明在天下依舊很有政治市場,就連白蓮教的教義里也還不忘有大明的旗號。
天王,這個王號聽著有些草根,但細細斟酌下來,反而是幾個王號里最貴重的。
天王,天子者也。
聶宇仔細看過之后,最終確定了漢王作為王號,應該說這個王號本身也是底下部分官員,得到了他的暗示以后才報上來的王號。
聶宇知道自己現在稱王,未來也免不了要當皇帝,但他不想真的只做一個封建皇帝。
四十年后就是鴉片戰爭,之后便是千古未有之大變局,華夏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
聶宇不想再造就一個極度強勢的皇朝,實際上如果他未來參與到了世界爭霸,打下的殖民地越多,那他的皇權就會越強勢,這沒辦法避免,但也總得給后人留點什么東西。
劉駿等眾官不曉得聶宇的心思,當下也沒有反對,乖乖遵令,將王號正式確定為了漢王。
正好連軍隊建制都不用怎么改,還能體現漢軍是在反清復漢,是為了天下百姓在舉事起義。
聶宇的稱王沒搞什么隆重大典,因為實在財政緊張,度支司拿不出多少錢去大興土木。
再加上聶宇的強烈要求,只是稱王而已,沒必要弄得比當皇帝還氣派。所以只是簡單改了王號,把大將軍府略微重修一番,牌匾也換成了全新的漢王府匾。
稱王當天。
各司官員前往漢王府朝拜漢王,聶宇也換上了嶄新的一套漢王袞服。
“大王千歲!”
眾官齊聲呼喝朝拜。
聶宇抬手:“眾卿免禮!”
“謝大王!”
眾官再拜,接著起身。
這朝拜下跪是必要的禮儀,除了這次的朝拜下跪,還有一些莊重嚴肅的場合。其余日常只要簡單躬身行禮就行,漢軍也不興滿清那套動不動就下跪。
稱王結束,下一步就是正式建制了。
原來的漢軍各司框架已經搭建起來,現在無非就是進一步正規化。
秘書閣沒有變化,連名字都沒換,依舊還是作為直屬漢王的顧問機構,只能針對軍政大事建言獻策。
吏銓司改組為吏部,吏銓司執掌呂志宏擢升為吏部尚書。
度支司改組為戶部,林文昌擢升為戶部尚書。
漢軍司改組為兵部,王若愚為兵部尚書。
漢軍司原下轄陸師府拆分,改組為陸師大都督府,水師府改組為水師大都督府,直屬漢王管轄。
工商司改組為工部,姚宏毅為工部尚書。
刑法司改組為刑部,刑法司執掌戴毅為刑部尚書。
禮學司為禮部,顧景為禮部尚書。
郵傳司改為郵傳部,內也設尚書官一人。
都察司改為都察院,正式確立監察官吏貪贓不法之權。
民政衙改動最大,之前就被私下稱為小內閣,現在也正式擢升改組為內閣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