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都還算留手了,到了道光年間,道光帝可是直接下旨讓張天師不許再進京朝覲,將正一觀在政治上完全打成普通道觀。
張鈺今年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當然能理解清廷對正一觀龍虎山的警惕防備。
正一觀是道門首領,而道門是方外人士,不用剃發易服,還經常與官紳百姓保持緊密聯系,這可太危險了。
張鈺能理解,但不代表他甘心坐以待斃。
天師也不是無欲無求的圣人,何況他才剛接任天師,還不想正一觀就這么在自己手上沒落。
張鈺聽著兒子的變相勸說,反復思忖許久,終于下定決心:“培源,明日你便帶上為師的親筆書信,跟隨貴溪縣的信使一道,去一趟南昌吧!”
“是,師父。”張培源點頭。
第二天清早,張培源跟隨幾名正一觀的叔伯長輩,身上帶著張鈺的親筆書信下山了。
先去貴溪縣,簡單道明來意,貴溪縣令大喜,連忙安排自家信使同行。
又出動兩百多勇,全是正一觀的信眾大戶出資捐贈,作為他們路上的隨從護衛。
畢竟現在已經到了亂世,他們在龍虎山上還感受不出來,可一旦下了山,隨便一處小山頭,都可能會藏匿有山賊流匪。
貴溪到南昌,距離往返并不近。
張培源起初也不曾在意,權當一路上看風景了。
可隨著看到風景越來越多,張培源漸漸發現了一些不太對的地方。
剛出貴溪縣地界的時候,不說遍地流民,那也是流民、乞丐、打行牛馬混混到處跑,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而張培源的信使隊伍,越是往南昌方向走,張培源所能看到最直觀的,就是乞丐、流民的數量都在大幅減少。
來到東鄉縣,這里雖然屬于撫州,但已經被漢軍控制。
張培源一行人,表明身份來意后,對方很快做出接待安置,并快速通知南昌府城。
張培源專門在東鄉縣四處逛了逛,就見到縣中已經見不到一個乞丐,打行混混也都消失不見。
張培源了一錢銀子,從幾個街巷攤販口中得知,漢軍不允許治下還有乞丐打行的存在,凡是手腳健全的乞丐、混混,一律都要自食其力。
實在沒有工作的,就去分田種地,戶口在城鎮的,可以主動遷到鄉下,反正不能無所事事。
張培源對此難以理解,多嘴問了一句:“若是身有殘疾的鰥寡老人,被迫乞討怎么辦”
“送去濟養院唄!”其中一名攤販回答。
按這攤販所說,他就認識一個沒有妻子的鰥夫老頭,對方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子女養老而被迫乞討,然后就被聞訊過來的一個文人老爺,給親切的送去了濟養院養老。
張培源有些面色古怪:“這大漢還有濟養院”
濟養院他當然知道,可濟養院不應該都是糊弄百姓的,實際清廷官府也有設立,可這東西的實際作用,只能說許多百姓壓根都不知道有這東西。
可現在,大漢居然還要把沒什么用的鰥寡乞丐,送去濟養院養老送終
該不會是找個由頭,聚在一塊殺了吧!
張培源面色突變,不等他開口,就聽那攤販接著說道:“我知道你們肯定不信,但俺可是隔兩天都去看一下那大爺,濟養院里頭已經住了挺多人,貌似都是無親無家的老頭。他們也不是完全不用干活的,平日里好像濟養院也會安排他們縫洗兵服啥的,不是粗活累活,但也是要干活的。”
聽到濟養院也要干活,眾人又覺得似乎沒那么奇怪了。
不過,張培源還是覺得驚嘆,這位漢王當真有著鯨吞天下的氣魄,連乞丐小民都沒有忽視。
如此仁愛百姓,他不得不收回前面說過的話了,前面張培源勸說自己父親張鈺時,曾奉承漢王是真龍天子,但當時只是奉承,并不真心。
可是現在,他是真心實意覺得對方有真龍之姿,合該氣吞天下。
張培源回到東鄉縣給他臨時安置的客房,提筆書寫起一本書記——《大漢游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