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黃榜
“大王,這是殿試前十名的考卷,還請鑒閱。”
內閣首輔劉駿今天穿的十分正式,身上是正二品的朱紅錦雞官袍,頭頂正二品梁冠戴帽,小心翼翼端著一捧卷子呈遞交給了漢王的秘書官。
雖然殿試是漢王親自出題,但改卷排名還是內閣作為主導,除了禮部官員,其余各部都可以參與評閱答卷。
左觀瀾已經在上個月月末,正式前往南昌赴任,現在聶宇的秘書官是個生面孔,名叫林懷義,荊州本地小地主出身,中過舉人。
林懷義接過卷子,又將卷子轉呈給漢王過目。
殿試與鄉試、會試不同,已經不再另用朱筆謄錄,而是統一糊名后以墨卷批閱。
因為都是考生答寫的原卷,字跡存在被親屬認出來的風險,所以歷朝都定下嚴格的回避制度,殿試閱卷官若與新科進士有親屬關系,都需主動避嫌。
沒有回避的,一旦發現,考生終生不得應試,考官則處以杖刑流放。
聶宇拿起第一名的卷子,略微掃看了幾眼,頓覺頗為驚詫。
這次的大漢恩科,政治意義大于實際選材,所以來參加考試的文人基本都屬于那種傳統文人,思想觀念和文筆風格都帶著難掩的保守。
而聶宇手中這來自第一名的策論文章,撲面而來就是鋒芒畢露,文風直白毫不委婉。沒有用到多少引經據典,通篇都是在說大漢統一天下以后,不應該延續明清的海禁鎖國,而是應該大開國門,廣開教化。同時又認為大明之所以被偽清亡國,而偽清如今又復而衰亡,除開偽清自身得位不正,還有豪強兼并土地,讓百姓無地可耕,無田可種。
大漢若要避免,先要抑制土地兼并,再對外開海擴張,以海貿之利,擴張之功,大漢就可長治久安,萬年盛世!
嗯,很有見地,也很有膽量,甚至公開點明土地兼并就是導致王朝衰敗的真相,而后又借大漢分田的基本國策,認為大漢應該堅持均田,鼓勵開海,主動迎向世界變局。
屬于是文風銳氣,政治正確都拉滿了,還非常直白的拍了一波大漢田政的馬屁,難怪閣部眾臣愿意評為第一。
聶宇想了想,提起朱筆在卷子上畫了個圈,而后放到一旁。
大王還是給他們面子的,這第一名的卷子被圈了,應該是不會出太大變動,狀元卷十拿九穩了。
還好還好!
只能說,作為大漢的內閣眾臣,不比偽清那邊的內閣眾臣輕松多少,又要全年無休干活,還要謹小慎微,辦什么事都得盡可能跟漢王同頻。
這次的內閣閱卷,與其說是內閣自己排的名次,倒不如說是內閣眾臣們經過集思廣益,反復推敲,可謂慎之又慎,這才勉強選出了貼合漢王意思的前十名。
接著看第二名的卷子,寫的更讓聶宇驚嘆,甚至是驚喜了。
開篇先是引經據典,闡述古代中國與今之中國分別,強調中國的疆域一直在壯大變化。并以此作為依據,認為今之大漢也應該效仿先代王朝,不應該固步自封,而是積極進取,開疆拓土。
而如何才能開疆拓土,那就涉及到了考題里的亙古未有之大變局。
既然外面的世界都在變化,那大漢更加不應該拘泥止住于中國四方。中國以西有歐羅巴大陸,對方能以工業革命打造強大海師,掠奪世界財富而肥壯自身。那中國應當也可以效仿之,師夷長技以制夷,天朝上國的禮儀之邦,那是對待文明人的,對待外夷洋番就應該施加王道,以武力使其屈服,再廣為教化。
文章里的后半段,干脆赤裸裸的以教化外夷之名,行吞并之實。還明晃晃的指出,古之中國也是以此教化,才讓周邊四夷慢慢變為中國之民。
古之中國四夷都能教化為民,那今之外夷洋番也可以施行教化。若不服王化,那就武力討之,令其教化。
好家伙,這第二名的答卷文章,就差明晃晃的告訴聶宇這個漢王,趕快統一全國,而后去征服殖民全世界吧!
“師夷長技,廣為教化,好!”
僅僅八個字,看的聶宇眼冒精光同時,又有一絲困惑。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但凡上過學的,應該都有聽過。聶宇的歷史不是很好,但同樣也清楚這句話給后來的滿清以及近代中國帶來了多么劇烈的影響。
只是,這種能上后世歷史教材的名人,居然也會來自己的殿試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