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可是給他電報說過,九江大戰清軍雖然大部都被他留下,但還有數千清軍逃散,大概率是往北逃了。
既然如此,那就沒什么好怕的,一群打散逃出來的潰兵而已,比烏合之眾都不如。
白楠大軍在池口鎮臨時駐留,又拿出銀子糧食招募民夫,尋找運輸糧草輜重的車馬。
隨軍的文教官來到鎮中,叫來了鎮子里的百姓,開始給他們例行講故事。
沒錯,就是講故事,只不過講的都是大漢起兵至今的改編故事。
故事的主角理所當然肯定是漢王,在故事里的漢王,就是少年英氣,救苦救難,能為百姓做主的青天大老爺形象。
情節略顯俗套,基本就是斬殺貪官,懲治地主劣紳為主線,又在其中穿插給百姓分田地,組建可以為農民做主的農民公會等政策情節。
文教官們把一則故事講完,聽故事的村民百姓,個個眼里充滿向往。
有個皮膚黝黑的漢子,下意識舉手問道:“這漢王給俺們窮苦百姓分田,天底下真有這么好的事嗎”
被問到的文教官反問:“為什么沒有”
黝黑漢子撓撓頭:“可是田都是地主老爺家的,那些地主老爺還跟官府的差爺有關系……”
那文教官聽到這,先是有些好笑,接著又立馬正色說道:“老鄉,我知道你們在怕什么,但不用害怕,因為現在我們來了。我們會給你們分田,讓這里再也沒有地主,更沒有老爺,大伙也都不用再為地主當牛做馬,以后就都為自己種地。交完了一年的稅糧,不會再有任何苛捐雜征,也不會再有地主讓你們交租。人人都能有盼頭,挺直了腰桿做人!”
這么簡單幾句政策宣講,并沒有太多的感染力,但配合前面講過的故事,這些百姓村民對漢軍的恐懼,已經徹底煙消云散。
什么漢軍茹毛飲血、殺人如麻,全都是扯淡。
能給他們分田產,讓他們堂堂正正做人的漢軍,能是壞人嗎
而且,這些外地來的漢軍,雖然操著不同口音,但來了他們村子以后,居然不搶糧食,也不搶女人。
天底下還能有這樣的反賊,這樣的軍隊
池口鎮,劉家老宅。
“父親,不要再猶豫了。”
年輕的劉繼業對著父親劉同進苦口婆心勸說道:“漢軍軍紀嚴明,來到池口鎮,既不搶掠,也不殺人。有如此精銳強軍在手,湖廣的漢王必得天下,我劉家若不抓住機會,趁早從龍,等將來新朝建立,可就都晚了!”
已經老邁的劉同進,聽到兒子勸說只是一味搖頭:“這天下天事,哪有什么十拿九穩就算這漢王如你所說,真有幾分帝王之相,可這漢軍一來便要分我劉氏田產。這數千畝良田,可都是我劉家祖輩攢下來的基業,豈能輕易拱手讓人還是分給那些下賤的佃戶。”
劉繼業聞言無奈說道:“父親,這都什么時候了,不過數萬畝田產而已,為了我劉氏的從龍之功,舍了便舍了。而且,就算父親您不愿意舍棄,人家漢軍難道就不分了與其現在被迫分田,不如主動配合,給孩兒在新朝博一個出身,給我劉家在漢王面前博一個好印象。再者,等我劉家在新朝做到從龍功臣,當了大官,幾千畝良田而已,還怕到時候沒有嗎”
前面的話都是屁話,最后一句才是實實在在。
現在主動配合分田,等將來做了大官,難道還怕手里沒有田而且,就算他們不配合,漢軍也還是要分田,倒不如先用這些田,來換取他們劉家的利益最大化。
劉同進心中已經有些動搖,但還是拿捏不準:“這漢王到底還未得天下,現在投效會不會……”
劉繼業看出老父遲疑,又下了最后一把火:“父親,您難道就不想咱們家成為這劉氏主脈嗎”
劉氏主脈,說的不是這池口鎮的劉氏,而是池州劉氏,也可以說是彭城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