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宇對著工匠畫的設計草圖,哪怕有專門的介紹講究,都還是看不出來,但奏章里的工匠確實又說此物可解決紡紗被蒸汽機扯斷的問題。
解決了這個問題,紡紗機就能跟蒸汽機完美配合,大大提升紡效率。
當然,這部奏章肯定不只是展示蒸汽紡紗機的成果,還有對蒸汽紡紗機的初步推廣草案。
內閣經過商議討論,認為蒸汽紡紗機不應該立刻投入民間,否則必然會讓民間的紗產量激增,破壞正常的布市場。
內閣給出的方案,就是先利用邸報,將紡紗機宣發出去。
接著,把沒有蒸汽機的紡紗機,先小范圍的推廣出去,可以租賃形式給部分商人開放使用。
正好此前的邸報辯經,雖然沒有什么明確結果,但《新女誡》還是強硬宣發了下去,部分膽大的女子敢於拋頭露面,出來賺錢營生了。
畢竟,這可是一個成年勞動力,就這么浪費閒置在家,任誰都不會甘心的,只有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讀書人,才會整天喊著有辱斯文、授受不親。
等到商民都意識到新紡紗機的效率,官府再進行限量的售賣,給百姓足夠的適應時間,同時也給民間商業建立工廠作坊的壯大時間。
江南全境拿下之前,蒸汽紡紗機不能問世。
江南全境拿下以后,蒸汽紡紗機可以循序漸進的推廣開來。
蒸汽紡紗機效率太高,生產太多布怎么解決那也很簡單,通過跟徽商獲取到的信息,海外似乎布銷路很好賣,大漢完全可以把布賣到海外去,還能賺海外藩國的銀子。
大漢可不是偽清,沒有閉關鎖國那一套,更沒有什么天朝上國,不應該與藩國爭利的腐儒思想。
應該說,這套思想往往都是出在王朝的中后期,王朝的建立初期,君臣上下一個比一個心黑。
鄭和下西洋知道吧
說是做生意,實際就是帶著艦隊去裝杯,愿意做屬國的就變成屬國,不愿意做屬國的,就艦隊炮擊登陸,強行把你干成屬國。
鄭和下西洋的戰績,滅國1.5次,干翻了南洋海盜王陳祖義。
之所以是滅國1.5次,因為一次滅國是在錫蘭(斯里蘭卡)。
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而且還是兩次,鄭和忍無可忍,只能出兵跟對方開戰。
而后,2000人打50000人,鄭和大勝。
錫蘭滅國,國王亞烈苦奈兒被生擒,送到北京殺頭。
而另外半次則是幫人復國,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回程路上蘇門答剌國正好發生內戰,國王兒子蘇干剌弒父篡位。
蘇干剌的王叔對此很不滿,就自立為王,鄭和路過了以后按照慣例,賞賜了蘇干剌王叔一些財物。
這愣頭青以為鄭和支持他的王叔,恐懼之下就派兵襲擊了鄭和的船隊。
鄭和大怒,就一舉發兵滅了蘇干剌,還將其俘虜送到了北京殺頭謝罪。
對了,明清所謂的“麒麟”,正是這趟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來的貢品長頸鹿。
別說,這玩意長得是真像麒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