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好事成雙
荀子復祀,孫思邈、祖沖之、張仲景從祀,這些都只是第一步。
讓這四人進入孔廟配祀,必定會引來天下儒生文人的爭議,但這四人的分量確實足夠。
一個荀子,一個藥王,一個醫圣,還有一個疇人世官(數學、天文學的世襲家族),就算有文人儒生爭議,那也只能雞蛋里挑骨頭,沒法抨擊他們的學術,只能抨擊學派之間的不同。
但學派問題,可以用孔子的“有教無類”堵回去,而且孔廟祭祀的本來就是先賢哲人,具體哪個學派的先賢又有什么關系
要知道,同樣從祀的孔廟十二哲朱熹,還是康麻子給抬進的孔廟。
朱熹也是孔廟十二哲里,唯一不是孔子弟子的先賢。
用朱熹一人,就可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南京行宮。
眾臣已經陸續告退,聶宇正獨坐御書房。
御書房的桌案上,擺了一張寫滿名字的案紙。
紙上的其他名字且先不提,有兩個名字格外的讓人出乎意料。
蔡倫和畢昇
蔡倫,東漢太監,最大的功績是改進了造紙術,讓造紙業就此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開辟了新的造紙手工業,被后世紙匠奉為“紙圣”。
畢昇,北宋雕版工匠,平民出身,發明改進活字印刷術,與蔡倫的造紙術并列四大發明之二。
聶宇的第一步,是先抬發明火藥的孫思邈,之后再去抬另外兩大發明。
指南針實在沒法抬,因為聶宇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史書也完全沒有記錄,就連指南針具體的出現時間,都有記載上的爭議。
不過也無所謂了,四大發明,位列其三,這就已經足夠體現大漢新朝的重視。
聶宇的目的也很明確,他就是要通過這種從祀孔廟的形式,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漢新朝對于自然科學的重視。
蔡倫、畢昇,一個太監,一個工匠。
這倆都能配祀孔廟,那對天下人的激勵效果可想而知。
只要能做出利國利民的成績來,就算之前只是普通工匠,甚至販夫走卒。皇帝都能力排眾議,把你加進孔廟的祭祀位列,讓你跟孔子一起享受天下人的香火。
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別說重視香火傳承的古代,就是放到現代,給你一個進孔廟跟孔子站一起的機會,你干不干
當然,激勵效果有了,那阻力肯定也會超乎想象的大。
孫思邈、祖沖之、張仲景,這三位好歹是正常人,而且也確實能配上先賢的名號,跟儒家只能算學派之爭。
而蔡倫和畢昇就不一樣了,閹人加賤民(雍正雖然廢除,但觀念仍在),他們有什么資格從祀孔廟
大漢新朝治下,確實已經沒有奴隸,而且廢除了對官員跪禮,可階級之分還是無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文人歧視太監、工匠,已經上千年傳承下來的糟粕習慣,短時間不可能收斂改正。
聶宇看著紙上的名字,想了想又給收起來:“任重而道遠,還是暫且放一放吧!”
……
孔廟議祀才過了兩日,工部那邊遞上新奏。
“水泥已經研制成功了”聶宇看著前來報喜的姚宏毅,有些驚詫問道。
姚宏毅滿臉喜色,說道:“回稟陛下,水泥不僅研制成功,工部甚至已經能夠自主量產水泥。”
說是研制水泥,其實方法并不復雜,配方什么的完全有現成,就是石灰石為主,混入各種粘土、礦石及其他原料。
水泥的燒制,重在一個燒,最大的難關就是如何提升爐溫,必須要用1400-1500度的高溫,才能燒出能用的成品水泥。
1500度高溫,可能都沒什么概念。
用后世的不銹鋼材料來說,爐溫普遍也就不超過1300度,而明清的土法煉鋼,溫度不超過1200度(秦朝的塊煉法1000度)。
差了兩三百度的爐溫,這可不是什么能輕松解決的問題,燒出來的也幾乎不可能是性能相同的水泥。
事實也確實如此,姚宏毅繼續說道:“陛下先前所言之水泥,工部如今雖已研制成功,效果確實也非常良好,完全能夠用于修砌民房,事半功倍。但其硬度和牢固程度還是不夠,工部的工匠曾嘗試往其中添入砂石材料,只是效果并不突出,恐怕不能如陛下所想,用于修筑城池和水利建設。”
“嗯,無妨。”聶宇點頭說道,“能用于修砌民房,已經是相當不錯,水泥便利,修造民房可極大節省人力成本,還能解放民力,這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