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這也能叫軍隊(二合一)
濟州島面積雖然不小,但城邑就只有一個靠近濟州港的濟州牧城,以及東西各占一塊的大靜、旌義兩縣城。
說是三大城邑,可實際非常的寒酸,就說現在漢軍輕松占領的濟州牧城,城墻居然基本都是夯土層,又配上了木柵欄,連塊像樣的石頭城墻都沒有。
哪怕李殷厚這個朝鮮牧使不跑路,漢軍靠著2000騎兵也能把牧城打下來。
夯土木柵欄組成的簡陋城墻,能擋住大炮的幾輪轟擊都難說。
這也是為何吳獵虎一聽說丁若鏞會筑城,立馬就把人從牧城的朝鮮降官里面拎了出來。
大漢可是要經略濟州島,把濟州島作為漢軍海外的養馬牧場,同時這里還是后期漢軍北伐的戰略要沖,朝鮮人修造的簡陋城墻當然不行,必須重新筑城搞基建。
濟州判官李致中投降后,為了表現自己,連忙主動充當起了帶路黨,把牧城里的錢糧庫,還有戶籍軍冊全都獻了出來。
吳獵虎翻看手上的戶籍軍冊,難得詫異了一下:“這上面記的居然都是漢字”
丁若鏞已經自動帶入到大漢官員的角色,解釋道:“將軍,朝鮮自古便為大中華之屬國,朝鮮國中皆以尊周大義為正統,所以不論官府文書,亦或是民間文字,都是以漢字為先。三百多年前,世宗大王曾經推行過一段時間的訓民正音(朝鮮諺文),但訓民正音晦澀難用,且歧義頗多,因此很快就被廢棄,以后依舊沿用漢字。”
實際上,就連以后的韓國人,他們的韓文雖然脫胎于朝鮮諺文,而且還企圖以韓文徹底取締漢字。但在強行推廣過后,還是在前幾年宣布放棄,恢復了官方行書以及學校教育的漢字主體。
沒辦法,韓文這東西就跟滿文一樣,全是垃圾一樣的玩意。
韓文好歹還找了幾個朝鮮大儒合作編制,除了過于簡陋以外,基本使用的話問題不算太大,而滿文可就厲害了。歷史上的滿文,一共只有兩個人合編,而且開始編制之前,其中一位主編就先病逝了,剩下那個滿文主編硬著頭皮,東拼西湊編出了滿文。
然后,清廷的官方文書通常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共用,而蒙古文、漢文的副本都沒有問題,只有滿文的副本經常出現歧義,甚至還有沒法解釋的詞匯。
所以,當年康麻子的九子奪嫡,什么“傳于四子”、“傳十四子”,真要說里面的歧義,那就只能是滿文詔書出的問題了。
因為彼時的漢字“于”可不是后世的簡字寫法。
漢軍已經經過了軍官掃盲,所以吳獵虎還是能認識大部分常用字,簡單翻看了一遍濟州戶冊,笑道:“這島上的人還挺多,居然有9837戶,差多得有五六萬人了。就是軍戶和賤戶太多了,居然足有四千多戶,都快占了島上總人口的一半了吧!”
濟州島本來就是朝鮮的政治流放地,凡是斗敗了的政治犯,幾乎都被囚禁在濟州島變成了賤戶軍戶。
朱元璋建立大明,同樣也把陳友諒和明玉珍的兒子,流放到了濟州島。
不過這兩位靠著舊部勢力,第二年就從島上脫困,并得到了朝鮮國王的禮遇,當了朝鮮貴族。
丁若鏞仗著自己會說漢話,又接而獻策道:“占據濟州島過半人口的這些賤戶百姓,他們普遍都是因黨爭冤獄而流放至此的犯官家眷及后代。將軍只需免去他們的罪犯身份,讓他們由賤戶轉為民戶,這些人必定立刻歸順將軍。”
“剩下的半數民戶,他們雖然不屬于罪犯因徒,但這些民戶的生活同樣也不會太好。說的難聽些,此島就是個流放之地,不論是不是因犯,都會被島上的牧使、縣監當成因徒,而盡力去盤剝斂財。”
“將軍若要治理好濟州,一可放賤歸民,二可減低賦稅,再分配田產與民耕種。如此兩相配合,濟州島必然民心依附,盡歸大漢!”
丁若鏞的這兩條獻策,明顯是夾帶了自己的私貨。
作為朝鮮為數不多,能夠在實學方面集大成者,這家伙不光是全能型人才,同樣還是個改革派。
丁若鏞認為,朝鮮這樣的兩班貴族統治已經落后于時代,應該將土地平均分配給百姓,進行國家制度上的全面改革,朝鮮才能真正強盛起來。
吳獵虎笑道:“讓賤戶歸民戶,這是當然要放的,不止要放賤戶,那些之前是奴隸的,今后也都轉為民戶。我大漢新朝治下,沒有良賤之分,更無什么奴隸。至于給百姓分田,這同樣也是我大漢新朝的立國之策。”
說著,吳獵虎揮手招來一人,囑咐道:“李文教,接下來就由你
來帶著丁文書,還有其他的本地官吏們一起,先把此地方圓的百姓召
集起來,給他們分田和重新落籍吧!”
吳獵虎麾下雖然是全騎兵建制,但同樣也是聶宇新定下的騎兵師建制。所以正常師級配置的文教官團,這支2000人的騎兵師同樣也有,而且人數還不少,足足來了20名文教官。
文教官說到底只是隸屬于軍隊的特殊軍職,又不是管理民政事務的,現在也只是被吳獵虎拉來臨時帶著濟州島的朝鮮降官們做事。
等吳獵虎回頭站穩腳跟,回信給南京朝廷,南京朝廷肯定還要再派新的流官過來管理濟州島的民政。
正當吳獵虎這邊忙著召集牧城百姓,準備宣講大漢的分田、釋奴、減稅政策,已經跑路的濟州牧使李殷厚終于是逃到了大靜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