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大漢的百姓子民,讓他們過來南京,主要就是確定澳門葡萄牙人今后在大漢的民族定位,同時威懾一下英國、蘭芳、戴燕三國的使團,充一下門面罷了。
使團離開南京沒過幾日,聶宇又在行宮召見起了內閣眾臣。
聶宇慢慢將手中奏本放下,說道:“朕手上這本是禮部新遞上來的本子,里面在請示朕是否要編定我大漢的《興華正韻》”
《興華正韻》,這是禮部準備擬定的大漢官方韻書。
歷朝歷代開國,基本都是要確定朝廷官話,然后編定本官方韻書,規范民間的口音。
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宋朝的《廣韻》,金國的《平水韻》,再到明朝的《洪武正韻》……都是在定國家的漢語官話口音。
大漢的禮部之所以詢問是否重定官韻,就是在於偽清的普遍官話,使用的都是京片子,也就是北方話。
但大漢目前的地盤,全在南方,這官話還用偽清的京片子。
既有點言不順,而且百姓也非常不愿意去說去學。
所以,禮部方面認為,大漢新朝已經建國,那也是時候應該確定一下國家的官韻了。
聶宇對此並不反對,所以召集內閣集體商議。
顧景說道:“自古開國,基本都是要確定朝廷官話,統一各地方言口音的。不然的話就實在太亂了,各地方言錯綜復雜,便說偽清的雍正朝,就曾出現過廣東官員到北京述職,但雍正完全聽不懂廣東的方言。”
這事不算什么秘密,因為雍正被氣的不行,全國下旨讓各地官員必須入京前學會官話,不然就辭官回鄉。
官員都是如此,更何況百姓之間的交流
呂志宏跟著說道:“說的不錯,別的地方都還好說,廣東方言與其它地方方言差別很大。就說去年我大漢新朝光復粵東,派往粵東的官員,許多都完全聽不懂粵語,要想做事,必須先在當地尋找幕僚,作為粵語翻譯。”
王若愚說道:“我大漢軍隊在粵東進展緩慢,除了有粵東的人口太多,而且粵東多山,還有一點就是語言嚴重不通了。我們的軍隊就連與天地會義軍,都無法實現無障礙交流,甚至還要依靠八排瑤的瑤軍作為士兵們之間的翻譯。”
去年到今年,已經快過了半年多,但漢軍還是沒能完全消化粵東,地盤占了是占了,可語言上的不通,還是讓軍隊進展緩慢,必須留出許多兵力,進行軍事化管理。
反觀朱五這位大漢潮州侯,在潮州和嘉應的進軍非常順利。
因為這兩塊土地靠近福建,客家人實在太多了,而朱五前幾年直在南贛割據,南贛也有許多客家人,他的客家話已經能說的很利索,所以交流上完全沒啥障礙。
說起來也是有些好笑,潮州應該是廣東的省府,但潮州客家人說的話,廣東人聽不懂,福建人反倒能聽懂不少。
就連廈門去潮汕,都比潮汕去廣州便宜,但兩邊像歸像,可終究又不是一家的,潮州客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廣東人,而不是福建人。
聶字聽著幾位重臣的勸說,本就不反對的他當下做出決定道:“既然如此,那就編定吧!編定一部我大漢的《興華正韻》,規范各地官韻,此事交由禮部選派官員編定,任羅典為韻書編纂總裁,袁樹為編纂副總裁。”
“臣遵旨。”
顧景聞言,心里不免有些遺憾,他其實想做這個總裁的,但仔細想想那兩位總裁、副總裁。
羅典是岳麓書院山長,還是大漢這邊接收的唯一偽清進士官,用文壇的話來說,這就是大漢最厲害的大儒了。
另一個袁樹,這傢伙是前南京知府,還是大儒袁枚的兄弟,同樣也有分量任副總裁。
顧景又問道:“陛下,既定《興華正韻》,那該如何規范雅言正音、各地讀書音與各地方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