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各地各說的各方言,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突然朝廷規定,必須某地方言為官話,讓他們都去說,那肯定會有人不滿。
不論土紳讀書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有所不滿,甚至有可能大罵朝廷和皇帝。
朱元璋的《洪武正韻》推廣不開,就有這方面的原因。這套正韻里的南京話口音太重了,跟讀書音差別太大,又跟各地方言差別很大,除了江淮百姓,其他地方百姓幾乎沒多少人愿意去學。
顧景已經預料到皇帝想說什么,忍不住勸道:“陛下,新朝編定正韻,就以讀書音為準便可,各地讀書音本就可以互通,不必強求方言規范統一。”
聶宇搖頭:“朕要的不只是方言規范,朕要的是各地百姓都能統一規范口音。只有口音規范了,各地的百姓才能更好的去讀書、去識字,而不會被讀書音的門檻局限。”
推廣普通話不是目的,讓百姓不受讀書音的限制,可以有更好的條件讀書識字,這才是目的。
讀書音看著方便,方言不同,都能互相流暢交流,但實際上這也可以說是古代讀書人,用來壟斷知識的語言工具。
這不是東方特色,西方也有差不多的東西。
西方要學習知識,你同樣也得先學會拉丁語,因為西方所有教學書籍、文字都是以拉丁文和拉丁語來教的。
說的直白點,在西方你想學會數學,那你得先學會拉丁語。
對比到中國,就是你要學習語文,那你英語先要說的利索。
聶宇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和堅持,內閣眾臣聞言相互對視幾眼,不禁都是有些無奈,他們知道皇帝又要乾綱獨斷了。
沒辦法,勸不動,也攔不住,只能順著皇帝的意思來。
眼看場面有些僵住,王若愚這兵部尚書忽然笑道:“陛下說的也沒錯,若以傳統讀書音為準,那推廣正韻對百姓而言,區別還是不大的。讀書人已經學會了讀書音,這以讀書音為準的新朝正韻,還是只有他們能說。要是如此的話,那我大漢新朝重定正韻又有什么意義”
王若愚成功把內閣眾臣說服了,不說服也沒轍,皇帝做出決定,臣子只能遵從,尤其對方還是開國的皇帝。
顧景沉默片刻,嘆了口氣問道:“陛下,若不依讀書音,那該以何種方言制定《興華正韻》”
“之前是什么方言”聶宇問道。
顧景說道:“前明以前,各朝幾乎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準,只有前明不同,前明是以江淮話為官話。”
“江淮話……那偽清呢”聶宇又問。
顧景說道:“偽清是以北京話為準。”
聶宇笑道:“那就還是江淮話吧!就用江淮話為準,編定我大漢新朝的《興華正韻》,先規范統一南方的口音。至於規范口音以后,朕這里還有一套配套的全新切音法,可更好的進行切音識字。”
用北京話和江淮話沒有區別,因為聶宇肯定沒辦法推廣普通話,這玩意除了他,目前這個時代沒人會說。
普通話口音只有四個聲調,古代方言普遍為七個聲調。
后世的粵語、閩南話、客家話為什么那么難說就是這三種方言,都保留了過去方言的聲調規則,尤其最重要的入聲。
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
確定了以江淮話(南京話)為官話,顧景還是有些無奈的。
雖然他不是編纂總裁,但作為經手的禮部尚書,只要這套《興華正韻》出來了,不用想都知道天下讀書人都要罵他。
不過,轉念又一想,自己作為臣子,本來就拒絕不了,總不能抗旨不遵吧!
而且,這被天下讀書人謾罵,已經有羅典、袁樹頂缸吸引了大部分火力,他要承擔的壓力已經很小。
若是《興華正韻》真的如陛下所想,能夠推廣成功,成為各省唯一標準“普通話”,那會變得怎樣呢
生前罵名,身后美名
再者,皇帝也並非完全沒有后手,聽陛下話里最后幾句的意思,似乎還有一套全新的切音法。
雖然現有切音法已經很成熟,但陛下可是從不打沒把握的仗,不做沒準備的決定,這新的切音法很可能才是關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