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北伐,”王若愚也說,“但不可如此倉促,清軍潰敗只在四川,其北方主力尚未有明顯折損,貿然北伐,怕是難盡全功!”
“臣附議!”
“而且,既然是要北伐,那我軍兵力是否足夠偽清在北方恐怕還有數十萬大軍,再加上韃子似乎還在關外調軍。”
“確實如此,北伐倉促不倉促暫且另說。為了北伐大計,我軍還是要繼續擴軍,不擴軍則不能戰。”
“……”
內閣、兵部、都督府眾臣,一開始在說北伐倉促,這議著議著就說到了擴軍備戰。
漢軍目前的常備軍總兵力,經過年初的一次大擴軍,直接擴軍了五個師,算上原本的水陸兩軍八個師,全部募兵滿編的話,能夠達到十三萬大軍。
十三萬大軍,控制大半個南方確實夠用了。但要說北伐驅逐偽清,統一全國,還是有些不太夠看。
兵部經過臨時討論,認為應當再擴軍兩個師,作為備戰之用。
都督府比較激進,認為應當擴軍七個師,湊出二十萬大軍。
都督府過來開會的一個參謀官員說道:“陛下,就是糧食不夠,那也要擴軍。南方清軍兵力不精,又多山地,所以可以不用擴軍。而河南、山東、河北都有大片平原,清軍主力同樣在此,所以必須擴軍,不擴軍就沒法打仗!”
聶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終點頭說道:“那就擴軍吧!不用擴軍兩個師了,繼續擴軍七個師,湊齊二十個師的編制。還有,既然四川清軍已經大潰,那第一師和第四師也不用繼續按兵不動,準備配合著先拿下貴州。第三師也是,今年之內必須拿下廣東全境,可以的話,南寧、郁林也可取下。”
第一師就是何順安的部隊,去年入川跟在張正謨屁股后面。張正謨向西打四川清軍,而第一師則沿江拿下夔州、忠州、石砫、重慶、酉陽(后世重慶全境)。
第四師則隸屬徐三郎的大軍,之前一直都在貴州東南的黎平、思州兩府駐扎,他也并非什么都沒干。
黎平、思州二府是仲苗歸附的地盤,不是真的就乖乖聽話了,過去的一年多下來,徐三郎都在手腳并用,收拾不愿意服從大漢的仲苗土目。
這些仲苗土目前面反清以后,全都做土皇帝做慣了,自然看不上大漢給的官職條件,而且大漢官府還要分他們的田產給奴隸百姓。
打了一年多,黎平、思州二府的土目已經被基本剿的差不多。
漢軍戰力強悍,仲苗土目壓根打不過,而且漢軍又代表了王囊仙名號,還對仲苗、漢民百姓都分田釋奴。那些土目打又打不過,論民心和信仰也都比不過,只能是自取滅亡。
黔東南已經基本安定,正好清軍在四川大敗,漢軍不打算立刻攻打四川。那就先調動重慶的第一師,配合黔東南的第四師,準備拿下貴州全境再說。
反正能打的云貴總督勒保,已經被嘉慶革職送京。
現在的貴州壓根沒有總督,只有一個廢物滿洲巡撫伊桑阿,打下貴州輕輕松松。
廣東那邊,還是陳有年的第三師駐扎,過去一年都在跟八排瑤一起,配合攻伐廣州全境,招降收服了不少過山瑤和天地會的義軍土寇。
聶宇知道兩廣的地形和宗族勢力復雜,所以對第三師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他們今年之內拿下廣東全境,能再打下廣西的南寧和郁林最好不過。
因為英國佬跟法國人是仇敵,當然不希望法國人過的太舒服。所以在之前跟大漢談妥了條件以后,順手就將法國人扶持的安南消息告知給了大漢。
英國佬的目的,是讓大漢跟法國人交惡,削弱法國人在遠東的殖民影響力。
大漢必須打得快一點,至少也要今年內收復廉州府(北海市)。
不為別的,就等安南內戰打完,西山軍戰敗求援,漢軍借機進兵安南。
聶宇安排完了這些,忽然又說道:“調令,第五師屯兵進駐高郵州,第二師屯兵鳳陽府,第七師屯駐光州,進兵汝寧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