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速取江北
翌日。
楊芳將俘虜的上萬清軍,以及淮安府城里的數萬漕工團練,統統打散了編入民夫營。
漢軍肯定是不需要這么多民夫,只不過淮安府城剛拿下。拿下的速度太快,文官一時半會跟不上,所以為了避免這些清軍團練長期聚集生亂,索性就先全部變為民夫。
倒也不需要擔心他們會無事可做,白吃糧食,大運河可是還堵著呢!
清軍此前為了阻攔漢軍水師北上,可是專門把淮安府到平橋鎮的一段河口,用了大量泥沙裝船沉河封堵,之后又以鐵索橫河。
但凡有船敢通過運河北上,必定撞上鐵索和沉船形成的人工暗礁。現在,俘虜了這么多清軍團練,正好讓這些清軍民夫都不要閑著,全都去清理運河上的淤堵沉船。
這可是個大工程,哪怕清軍封堵的河段很短,而且封堵手段也比較簡陋。漢軍又有幾萬人的民夫,但清理起來沒有一兩個月也是絕對無法通河。
安排了民夫清理運河,楊芳自己則帶著剩下的漢軍主力,準備繼續沿運河急進北上,先搶渡了黃河,再接著對江北發起全面攻擊。
得益于清軍昨晚敗的太慘,康基田和鐵保原本在淮安碼頭準備好的大船兵艦,一艘都來不及帶走,全部停靠在碼頭,成了漢軍戰利。
楊芳只在淮安府城留下500漢軍駐扎,剩下的一萬多主力大軍,全部上了清軍留下來的大船,沿著運河快速北上。
不到半個時辰,漢軍船隊就開到了清河(清江)縣。
清河知縣看到運河上出現的大股船隊,再看那桿隨風飄揚的漢字旗,都不用漢軍來勸降,便主動掛起了白旗,打開城門跪迎王師天兵。
清河縣主動投降,楊芳連下船都沒下船,只留下500民兵過去接管城防。
又是航行半個時辰,船隊終于進入黃河。
漢軍這邊從上到下,基本全是南方人,楊芳這個第五師師長干脆還是貴州人,自然從沒見過黃河到底什么樣子。
楊芳站在甲板上,望著眼前波濤洶涌的黃河,忍不住驚嘆道:“這便是黃河,果然是波濤洶涌,難怪是叫黃河啊!說起來,當年的王保保,到底是怎么做到一根流木渡黃河的”
作為讀書人出身,楊芳曾經也有看過《元史》,對里面記載的王保保“得流木以渡”印象非常深刻。
現在看到了真實的黃河,印象特么更深刻了,連他坐在這大船上都覺得晃悠。
用一根流木就能過黃河,難怪朱元璋要說王保保,這位元廷大將為千古奇男子了。
淮安府城那邊帶過來的向導,趁機表現道:“將軍且往南看,那一片干枯河床便是前些年黃河決堤泛入洪澤湖后留下,曾經清河縣舊址也在此處,但因黃河與洪澤湖經常互相決口泛濫,所以這才遷移縣治于現在清江浦。”
關于這些楊芳還真不知道,連連點頭說道:“原來如此,看來我大漢拿下江北,首要之事還是得先想辦法治河水啊!”
雖然現在已經是武將,但楊芳還是明白黃河對國家的重要性。
只看手頭上的江淮地圖,他就能大致估計的出來,黃河與洪澤湖要是長期相互泛濫,到底能帶來多大的災患。
歷朝歷代的史書,對于黃河災患的記載那都不在少數,一個王朝的歷史治理黃河起碼得占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是抵御外敵和對外征伐,剩下三分之一才是天災人禍、鎮壓內亂、治理民政、黨爭這些亂七八糟。
用史書上至今的記錄數據,接近2000年的時間里,黃河決口次數超過了1500次,平均下來每一年半就要決口一次,另外大改道20多次。
要是歷史不出現大的偏差,差不多再過50年,黃河就會迎來近代史上最后的一次大改道——銅瓦廂決堤,成功改變現在的奪淮入海河道,改為從山東半島入海。
雖然時間線上似乎還有50年,但留給大漢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就說楊芳現在能看到的河床水勢,那波濤洶涌的地上黃河,已經快要接近了極限。
明清為了盡力保住漕運,哪里決口了就堵哪里,淹了縣城就重新建新縣城,堤壩不夠就繼續增筑,反正沒人敢去說動黃河河道,更沒人敢去動漕運。
如此400多年持續下來,黃河泥沙不斷沉積,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光是針對目前的黃河水勢,大漢就已經沒有條件在未來遷都北京,頂多就是盡快北伐收復中原,之后把北京變成北地的邊防重鎮,不然財政上壓根吃不起消耗。
海運取代漕運,再遷都北京的方案就不要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