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上去簡單,但若是結合孔圣先師當初的遭遇來看,你就明白當初老人家有多么的無奈。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人煙,那是何等凄慘?
所以即便是如此簡單的愿望,在孔圣先師那個年代也難以實現。
也正因為此,孔圣先師懷著超越常人的寬廣胸懷,游離于各國之間宣揚教化,宣揚周禮。
便是想讓那戰亂減少,想讓那爭霸的諸侯王們體恤百姓。
只是這僅僅是他老人家美好愿望,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
可自秦開始的大一統王朝建立以來,本應有此條件,但各家學說紛至沓來。
法家的確是治世之良策,可是過于嚴苛,本應與我們儒家的溫煦相結合。
只是這也是個美好的愿望而已。
直到漢朝一代大儒董仲舒的出現,卻又將儒家給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位大儒不愧是大儒他將帝王的權利與神權相結合,從而憑空創造出了天人感應,在帝王的權力之上憑空鑄造了一個禁錮,使天下災禍與帝王行使權力好惡相結合。
這的確是莫大的才華。
可是一代大儒董仲舒應當沒有想過,越是到后來,那些讀書人越發的膨脹了。
他們以皇帝的權利是由儒家所賜,越發的神圣自我,他們拼命地維護君權,其實維護的還是自我。‘
陳寒看著凌漢十分的震驚,特別是當他說出這一番話來之后,更是讓陳寒感覺這位老先生怎么理解得這么透徹。
而且他也說的是點子上。
董仲舒可能是看到了法家的殘酷,所以想讓儒家的溫和,來讓天下百姓過得更好一些。
而且憑空在皇帝頭上加了一個天子,以為能夠禁錮住權利。
可是董仲舒還是天真了,比他聰明的皇帝多的是。
既然我皇帝的權力來自老天爺,那么我就代表老天爺,你們如果不擁護我,那就是對不起老天爺。
我每一代皇帝被選出來都是老天爺的主意,我自己就是神人一樣的存在。
你們這些下里巴人的老百姓如果想要造反,那就是反老天爺。
雖然一旦發生了水災、旱災、地震之類的災害,我必須得要去祭告天地,必須要下罪己詔。
可是這對于好處來講,又算得了什么?
想到這里陳寒看向了凌漢,倒是有分幾分同情。
如果一直糊里糊涂下去,絕對不會有信仰上面的痛苦。
可越是理解了這當中的底層邏輯的凌漢,越是感覺到自己無力改變的悲哀。
所以他之所以勸陳寒不要去斗,就是因為看到了這背后藏著的不僅僅是孔家,更是整個天下讀書人的根。
即便是知道孔家不是什么好東西,可是又能如何?
他們崇拜的從來都不是現實中的孔家,而是精神上的孔家。
他們要的是那一座豐碑。
只要孔家屹立不倒,那就代表著儒家不倒,那就代表著他們的地位不倒,這才是這些讀書人真正的目的。
現在陳寒要扳倒孔家,故意激化讓孔家出來與自己對抗,那豈不是要與天下讀書人為敵?
這當中會充斥多少風險,凌漢其實還是明白的。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