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墩這孩子不僅是能干這么簡單還非常的孝順。
關鍵人家父子兩個有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文學,所以父子兩個經常書信溝通。
朱有墩每個月都會給周王匯報京城的變化。
周王就是通過這個了解到京城的變化的。
而反觀燕王朱棣和晉王這兩兄弟在教育子女方面就比周王差多了。
他們都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朱高熾和朱濟熺都怕他們。
所以聽到周王炫耀他的兒子每個月都寫信回家。
燕王和晉王都反酸水。
“喲喲喲!老五顯你兒子有能耐是吧?我們哥倆在邊塞干的是什么活伱又不是不知道?
我們是在跟韃子拼命你就在開封安安心心做太平王爺,你當然有閑暇管教你兒子。”晉王揶揄起來。
燕王也是說道:“咱要是在開封當王爺也能把兒子管教得很好。
誒,你們還別說咱家高熾胖是胖了點,能力在咱家三代里面那也是出挑的。”
晉王碰了碰他的肩膀:“老四你不是常說你家老大胖得跟個球一樣不像你,還說你比較喜歡你家老二。
是不是你說的?是不是?”
老四朱棣臉都紅了:“沒說!咱沒說!”
哈哈哈……
老三和老五大笑起來。
周王道:“三哥四哥,還真別說你們在邊塞那生活真是苦,所以老爹還有大哥削咱的俸祿不削你們太多,我這里沒啥不平衡的。
在邊塞打仗啥的還得是你們,要是換做是我啊我就吃不消!”
周王這話倒沒有客氣,而是說得實話。
他的身體條件跟自家三哥四哥相比較那就虛弱很多。
別說讓他提槍上馬去打仗,就算是跟著大頭兵操練一下,他都得喘上三天。
他還是安安靜靜地研究他感興趣的醫術比較合算一點。
而他們父子兩個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多的共同愛好,就是家學。
周王喜歡讀書,連帶著他的兒子們,也個個跟著一起讀書,連帶著一起做學問。
為什么朱有燉能夠如此敏感地察覺民間的變化,能夠寫出這么多戲劇來。
就是因為仔細觀察民間的變化。
而現在朱有墩更是在京城,把改革方面的戲劇寫得是遍地生花,年紀輕輕已經在京城是有名的劇作家。
老百姓們、達官貴人、還有商人都喜歡看他寫的戲劇。
為何?
就因為朱有燉深入地去探查了民間情況,寫出來的戲劇接地氣,反映民間的變化,反映百姓的呼聲。
所以陳寒才給了現在朱有燉這么大的一個舞臺,讓他自由發揮。
朱有燉之后更是爆發性地創作出了一篇又一篇優秀的巨作。
如今老、三老四都在周王的帶領之下慢慢地向著三山門大街而去。
那里不僅人群集中,同時吃喝玩樂更是一條龍。
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唱戲。
原本江南地帶膏腴遍地,百姓生活相對富足,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
所以看戲是不少百姓業余享受的一種。
在三山口大街,更是有朱有燉的一支專業的戲班子。
這是陳寒特批給他經費,用于宣傳新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