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當中緊接著又提到結冰之后,就是大旱,這表示當初西周的氣候的確迎來了一個非常寒冷的時期。”
朱標他們聽得都入神了。
這些細節他們都沒有去好好了解過。
當然他們也很難了解到。
史書的東西不是專門去研究這方面的人,根本不可能去研究這么細。
陳寒也是偶然讀到竺可楨教授的大作,覺得有趣才認真研讀。
最重要的是,他的平板里面就有這些資料。
沒想到現在卻可以來賣弄了。
陳寒接著翻開了另一張紙,上面寫的是詩經上面關于當初那段時期的記載。
“我們從詩經也能找到證據。相傳《詩經·豳(同邠,音bin)風》是周初成王時代(公元前1063一1027年)的作品,可能在成王后不久寫成。
豳的地點據說是一個離長安不遠的地區。
當時一年中的重要物候事件,我們可以從《豳風》中的下列詩句中看出來: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接著又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
三之日納于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如果我們把《豳風》里的物候和《詩經》其他國風的物候如《召南》或《衛風》里的物候比較一下,就會覺得邠地的嚴寒。
《國風·召南》詩云,“摽有梅,頃筐塈之。”
《衛風》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梅和竹均是溫暖地區的植物,足證周朝早期氣候之和暖,與《豳風》物候大不相同。
諸位王爺,你們認同嗎?”
燕王他們看完了陳寒給出來的資料后,都是信服的。
陳寒接著說道:“而這個寒冷期維持了多久呢,大約一二百年,因為到了春秋時期又和暖了。
在《左傳》魯桓公十四年,魯成公元年,魯襄公廿八年均載“冬無冰”,山東魯國過冬,冰房得不到冰。
此外,像竹子、梅樹這樣的溫暖地區的植物,在《左傳》和《詩經》中,常常提到。”
陳寒解釋完了之后,看向了所有的王爺,說道:“解釋完了氣候之后,我們回到周幽王滅國一事上來。
周幽王時期正好處在這個極為寒冷的時期。
而寒冷會帶來干旱、少雨!
會造成,糧食減產!
中原糧食減產,草原牧場不長草,游牧部落為了生存就會南下入侵。
所以為什么最后西周是被犬戎滅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