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可能根本不是我們所了解的,所謂的朝廷腐敗、幽王昏庸。
而是國內糧食產量減少,平民活不下去,各種起義造反;
北邊防御游牧部落的軍隊,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養不了太多士兵,而防御薄弱。
加上北邊草場不長草,游牧部落南下劫掠。
內部和外部矛盾同時爆發,西周就此滅亡!!
這才是真相!
在那種情況下,甭說周幽王不行,秦皇漢武也難為無米之炊!!”
陳寒解釋完了之后,朱標他們恍然大悟。
從氣候的角度上來看,的確如同陳寒說的那樣。
而陳寒也用種種證據,說明了,當時周幽王所處的年代寒冷,糧食產量低,所以導致內外交困。
可能根本不是周幽王昏庸無能,而是無能為力。
甚至可以說舉國對于這種情況都無能為力。
但是總得找出一個人來背黑鍋不是?
而讓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情流傳如此之廣的,居然不是在正經的史書上,而是通過話本戲劇流傳。
至于可考的年代已經不知。
反正按照記載這件事的人的尿性來看,定是某些官員。
畢竟西周滅亡得找原因啊。
讀書人做官后,總不能說是做大臣的沒能力。
如果這樣說了,那就是間接說自己這類人無能。
于是周幽王個人昏庸、寵信奸佞、烽火戲諸侯這些臟水就潑了上去,那是多好的話本故事啊。
劇本一定是這樣的,幽王昏庸寵幸奸佞奸臣虢石父,他廢長立幼,敗壞倫理。
朝中一定有忠臣勸阻,但是幽王不聽忠臣勸告,一味聽奸臣虢石父的話,反倒將忠臣下獄。
甚至虢石父還獻計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來逗笑寵妃褒姒,最后導致滅國。
這是多么有教育的案例啊。
我們讀書人都是忠臣,昏君一定是身邊有奸佞小人,昏君寵信奸佞、遠離忠臣、一味沉浸男歡女愛,導致家破人亡。
王爺們也不是傻子啊,一聽陳寒這么解釋就知道。
看起來這么多年對于周幽王的評價,有點冤枉了他。
陳寒接著講:“到戰國時代溫暖氣候依然繼續。
從《詩經》中所提糧食作物的情況,可以斷定,西周到春秋時代,黃河流域人民種黍和稷,作為主要食物之用。
但在戰國時代,他們代之以小米、麥和豆類為生。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篇言:“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
麰麥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麥子。
這種變化大約主要由于農業生產用具改進之故,例如鐵農具的發明與使用。
而比孟子稍晚一點的荀子,不僅證實了孟子說的話,更記載了,當時在齊魯地區糧食種植可以一年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