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學生們,能夠自主發揮自己的所長,
互相的學習,互相的促進。
沒有課程的限制,沒有先生與學生之間的制約。
伱能學習我的東西,我也能傳授我的經驗給你。
所以在這里優秀的種田能手,可以被推崇。
優秀的駕車師傅,可以被推崇。
優秀的木匠被推崇。
優秀的泥瓦匠也能被推崇。
喜歡做買賣的,可以和喜歡做買賣的一同交流經驗心得。
甚至能夠得到工程學院的基金支持。
愿意做買賣的,直接就能夠申請一筆資金,在京城一邊上學一邊實踐。
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地吸引人。
雖然讀書人中的某些人看了之后看不慣,
直接是批評陳寒這樣的所謂的教學是在顛覆孔教三綱的倫理。
尤其是他們看到學生不像個學生一樣,先生不像個先生一樣,更是氣得他們喘粗氣。
陳寒組織了好幾次翰林院的大儒們去參觀自己的學院,氣得這些個大儒們,個個當著陳寒的面就敢罵陳寒不倫不類。
因為他們看到在課堂里邊,有些一個年紀不過十五六歲的尼瓦匠,跑到課堂上去跟下邊,又是商人、又是工匠、又是讀書人的學生傳授,
如何才能夠把一面墻砌的平整,沒有毛刺。
然后等他傳授完了之后,下面這些剛剛還在聽課的學生,
有個商人馬上又站起來給大家傳授,怎么樣才能夠節省成本,把利潤最大化。
夏元吉他們在看到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的時候,也覺得十分的新鮮,
尤其是不以年齡而論,不以資歷而論,不以學問而論,不以經驗而論的教學方式,
誰都可以是學生,誰都可以是先生,更是十分的新鮮,
這些個學生們個個是誰都不服誰,
他們都想用自己所學所知去教育他人,
都想在大家面前展現自己。
于是都一門心思地鉆研自己的所長。
百家齊放在工程學院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詮釋。
所以夏元吉是佩服陳寒在這方面的教育的,
以至于夏元吉現在越發的認同,陳寒將孔教三綱的一些頑固的觀念打倒是正確的。
也正因如此,現在夏元吉依舊能和陳寒進行非常和諧的對話。
夏元吉聽到陳寒說又要找他聊天,想也不想:“咱們到孟禮兄的墳前去祭拜祭拜吧,在那里聊一聊。”
陳寒欣然同意。
其實他也是想要去沈立謙的墳前,看看這位可以說是替自己擋下了刺殺的恩人。
畢竟沈立謙在陳寒這里的分量是相當的重。
兩個人在錦衣衛高手的護送之下,來到了鐘山。
這里不僅陳寒他們常來。
大明工程學院的學子們,尤其是第一批學生,時不時的就會帶著祭品以及帶著大明工程學院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來到這里。
一方面是借著這里安靜的環境進行探討切磋。
另一方面他們也想教導沈立謙的兒子。
可喜的是沈立謙的兒子如今不過才七八歲的年紀,
卻已經對科學知識相當的崇拜,
也想成為和大明工程學院里邊的學生一樣的科學工作者。
當陳寒和夏元吉來到了山上的時候,
就看到沈立謙的妻子,正帶著他們的兒子在除草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