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愣了一下,馬和一向機靈,而且軍事作戰能力相當之強,
別看年紀輕輕,而且還是一個太監,
但絕對是一把好手,他一向是將馬和當做自己身邊的高級參謀。
可沒想到陳康居然要讓他去下南洋,而且是率領艦隊,這讓他很是奇怪。
陳寒解了他的疑惑,“殿下有所不知,馬和一家都是伊斯蘭回回清真教信徒,
他的父親很早之前就曾經到過伊斯蘭國家麥加朝圣。
從小耳濡目染,一方面是讓馬和心里有朝圣的念頭,這是他愿意下南洋的動力;
二來他家族對西邊的諸多小國風土人情以及路線相當熟悉,
由他當作向導,是事半功倍;
再則語言也精通,豈不是妥妥的人才?
將他放到塞北我覺得有點糟蹋人才了,不知殿下您覺得如何?”
燕王朱棣聽完之后哈哈大笑,“原來如此,那行既然你看上了,那沒話說,
至于張輔,他現在十六七歲,的確很得他父親張玉真傳,也是一員小將,
跟隨在你身邊,讓他多見識見識很不錯,
行,這兩個人我愿意給,
不過我要的人才呢?”
陳寒道:“有兩個,其實其中有一個您自然認識——道衍和尚姚廣孝,
那可是天大的人才,有他在北洋分會,為您出謀劃策,您覺得還需要其他人嗎?”
燕王朱棣哈哈一笑:“好小子,你倒是對本王身邊的這些人摸得很熟啊!”
陳寒再次說道:“當然,我覺得給您配個解縉,我覺得是相當不錯了,
有這兩人輔佐殿下,北洋分會的事應當沒有問題。”
解縉!
一聽說解縉。
朱棣眼睛放光這可是個人物啊。
解縉來自江西吉水,不過現在他卻歸隱在家鄉。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的解縉赴京會試。
二月,解縉參加禮部會試,為第七名。
三月,解縉參加殿試,為三甲第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
不過在洪武二十二年解縉因為到兵部索要仆役時傲慢無禮,遭兵部尚書沈溍污蔑,改任江西道監察御史。
朱元璋覺得解縉為人雖有才,但太過剛直,
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太過傲慢,得罪了朝廷當中太多官員。
尤其是對一些大案要案的涉案人員,他有一些分外的同情,還格外的關注。
在這些事情上面,與朝中大臣有不同意見,
以至于不少的文武官員對他意見很大。
為了讓解縉收斂鋒芒,也為大明王朝后面留一個人才的考量。
朱元璋罷免了解縉的官職,讓他回鄉去歸隱,沉淀沉淀。
但朱元璋可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解縉的任用。
按照老朱的意思來講,那就是時候未到。
如今陳寒提出來讓解縉跟隨朱棣到北邊去,這倒是讓朱元璋眼前一亮。
朱元璋道:“解縉為人剛正,但著實有才,讓他到北邊去,
一方面管理學政,弘揚教育,這是相當不錯的決定,
另一方面也為你參與軍機,出謀劃策,處理文字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