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以點帶面,在邊關數百里之地,打造十幾座城鎮。
互相之間,以水泥路面相連通。
在整個戈壁形成巨大的城鎮群。
從而把邊關防御,往前推進他個幾十里上百里。
這不僅可以方便兩族百姓互相貿易,更能加強邊關的防御。
有了互相守望的城鎮,又有了水泥路面溝通交通,
就算是韃靼有數萬大軍南下犯禁,也能迅速反應。
同時在宣府和大同之間,形成便利的交通網絡,既可以切斷韃靼人騎兵的機動性,
又能夠為糧草運輸,帶來巨大的方便。
不知諸位同僚,以及殿下意下如何?”
兵部尚書秦奎一聽陳寒的話,腦袋里邊閃出幾個人名。
他立刻上前說道,“虔國公,你所說的方法似乎與宋代范仲淹評定西夏的計策是一回事。”
陳寒點頭:“秦部堂果然深諳治兵之道,這的確是曾經范仲淹對西夏的計策。”
一說到這個計策,兵部尚書秦逵露出了不贊同的神色:“國公爺,如果您真的對范仲淹制定西夏平定之策有所了解的話,您應該知道,他最后是失敗了。
不僅敗了,還背上了一個耗費民力,無所收獲之罪,被貶黜。
既然事實已證明,范仲淹當年的評定西夏之策是錯誤的,
您為何還要繼續實行呢?
如此勞民傷財,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得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夠有所效果的計策。
是否符合咱們現在大明對韃靼和瓦剌的情況?”
在朝的官員大部分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除了這些武將們大,家都對范仲淹有所了解。
他不僅是著名的詩人,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曾經在北宋的邊關與西夏對峙過。
當年范仲淹就打算用筑城寨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往西夏的腹地推進,
想借此把城鎮連成城墻,從而抵御西夏騎兵的推進。
但后來發現勞民傷財,耗費頗多,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這讓范仲淹背上了不少罵名。
陳寒現在又重啟這一政策,這不是明知故犯嗎?
所以官員們都不理解,甚至連太子朱標此時也犯了難。
如果歷史已經證明了范仲淹的計策是錯的,大明重新走這條老路子,那還不是錯上加錯嗎?
朱標問道,“既然虔國公你再次重提舊策,應當有所改變,說出來讓大家斟酌斟酌!”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