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國。
自從在去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安南國的使者出使大明。
被陳寒忽悠后,開始與大明進行海外貿易并大量地收購糧食。
他們在國內自行收集糧食,然后轉賣到大明。
出使的使者非常雞賊,他回去之后,果然是找了自己熟悉的商人,還有親戚朋友。
花了大價錢收購了十幾船的糧食,全部賣給了大明。
那一次他們的利潤是國內的十倍。
這一下可是把這些人的眼睛都殺紅了。
他們大量地在民間收購糧食。
甚至還真的就如同陳漢他們所預料的那樣。
這些人根本沒有幫助大明去宣傳,而是把這消息緊緊地捂住。
先肥了自己的一撥人,等到半年之后,很多大糧商都注意到這件事情,這使臣才不得已透露出去。
原來大明那邊開了大價錢要收購糧食。
當然他沒有說大明愿意出三倍于本地糧食價格收購,而是悄悄摸摸地自己以低價收購糧食高價賣給明朝。
就這樣,明朝的糧食收購價格,都要比他們國內高出兩到三倍。
于是乎不僅是安南國,邊上的真臘以及占城、還有爪哇等國,只要是南洋國家都開始了收購糧食。
然后一船又一船地賣到大明去。
而明朝那邊開放了市舶司之后,雖然沒有明文說要開放海禁,但是大家伙就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以前沿海的水師,對于出海的船只,都要進行嚴格的篩查,不允許民間的船只下海,只能官方船只出行。
可是現在民間的船,只到了海邊,甚至到了海外十幾里去打魚,都沒有水師會對他們進行搜查。
這一下百姓們明白,朝廷沒有明文說開放海禁那是不好意思。
畢竟當時老爺子朱元璋,下的命令是片帆不得下海。
如果貿然在這時候就打開海禁,臉上無光啊。
那就證明了之前的政策是錯的,所以以這種默認的方式,讓老百姓們自行的體會。
而老百姓們自然會一傳十十傳百。
最后這項政策就會以默認的方式形成定例,果然在一傳十十傳百的這種推薦效果之下,大家伙都默認了朝廷其實是開放了海禁。
正因為如此,海洋貿易開始興盛,積累了幾十年的能量,這一次全部釋放出來,這當中的商機可想而知。
正因為如此,南洋各國在這一次的販賣糧食的過程當中賺了個盆滿缽滿。
當然他們這一次賺到的錢,都是以寶鈔作為結算的。
一開始南洋各國都不太放心,因為寶鈔的尿性他們都明白。
你今年拿到了寶鈔是值一貫錢,可能明年就變成半貫錢了。
但是經過了他們的一番檢驗之后,發現今年的寶鈔不僅沒有貶值,反而升值了。
這就證明,陳寒說的是對的。
所以以寶鈔作為結算貨幣,得到了各國商人的信任。
他們用糧食或者土特產賣給大明的商人,得到了大量寶鈔之后,用寶鈔又購買了絲綢、瓷器、茶葉等,在自己國內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