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其實挺贊同江都郡主是我的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不應該摻和那么多,讓他們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人生豈不是更好。
甚至其實老朱家的這些子孫能夠接受如此好的教育,讓他們出來做事,是要比從民間挑選人才更好的更快捷的方式,至少要比民間這些個老百姓們有更好的條件吧。
老朱家的這些子孫哪一個不可以請最優秀的私塾先生來教導自己?
老朱家的子孫哪一個不可以,與天下最有名的大師交流?
既然有這么好的條件,卻仍舊淹沒在了人群當中,實在浪費。
以后大明的子孫會越來越多,從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人才也會越來越多,與其讓人他們一輩子碌碌無為,不能經商,不能做官,只能埋沒于鄉野之間,只能投身于情趣當中,而不能夠實現抱負,實則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而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為自己的子孫安排好了這么多,自己的子孫未必就喜歡,不是每一個人只喜歡紙醉金迷的生活,有的子孫可能還真就有,上馬平天下,下馬治國家的想法。
他自己的這種安排是完全淹沒了這部分人的才華,他不知道自己的后輩兒孫們會不會因為這一點事情而責怪自己啊。
如果自己帶入一下自己的兒孫們,也想到祖上的先輩,把這些事情都安排得死死的,自己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之內聊死一生,又不缺錢又不缺吃喝的,可是人生無趣,甚至一眼就能夠看到頭,一眼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那種感覺是非常恐怖的。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一帶入之后就發覺自己的安排的確有點不太人道,想到這里頓時也覺得,自己這么做事是有點自作主張的,兒孫們未必喜歡這樣的方式,那就放開手腳來吧。
既然覺得不能令兒孫們過得更好,不能夠令皇帝們做更好的決定,那就設立一下丞相,反正自己這張老臉豁出去也就豁出去了,丟人現眼的事情自己也沒有少做。
就像陳寒批判的那樣,自己做的那些錯事還少嗎?其實一直都很多,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認而已,既然所有的事都是自己造成的,那承認一下錯誤似乎也不丟人了,畢竟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哪里會有那么多的亂七八糟的想法了,反正頤養天年自己就算是宣布自己是錯的,自己這張老臉是丟了一下,可是卻能夠把大明王朝的國運都給挽救回來,那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他在抱著江都郡主的兒子的時候,其實他沒有正面回答大人的事,卻已經用實際行動回答了自己認同了這么個觀點。
自己一定會好好的改,而江都郡主此時也終于是松了一口氣,他好像是完成了一個任務一樣,終于說服了作為頑固的皇爺爺。
看到皇爺爺臉上的表情松弛了下來,并且有一種釋然的感覺,其實這個時候的江都郡主比任何人都要開心。
她不僅是完成了陳寒對他的囑托,更是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面終于用到了一點力,終于能夠為天下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