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矛盾之處。
這也是古代糧食儲備,為什么那么難的原因所在。
老百姓現在都在發愁,手上這么多糧食要怎么儲備起來。
再加上現在陳寒搞的這個糧食大餐儲備政策,每個地區都有一個非常大的糧倉儲備,沒有發生巨大的連續幾年的天災人禍,糧食的價格波動是不會太大的。
既然價格都穩定了,老百姓們就不需要擔心,以后吃不上糧食的時候會被天價糧擋住自己活下去的路。
所以老百姓更愿意將這個糧食賣掉,而在這當中糧商走街串鄉收糧食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官府沒有那么多人手親自下鄉去收購糧食,雖然這是一件對于老百姓也好,對于官府也好是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勞動力沒有那么多。那就得依靠這些糧商。
糧商這個時候就成為了香餑餑,很多膽子大一點的人就加入到了收購行業。
老百姓們將多余的糧食賣給糧商能換得一筆不錯的收入,他們可以繼續去購買生活用品,繼續去發展生產,促進了糧食的產量。
那些糧商收購糧食之后,他們自己雖然付出了一點勞動,雖然要支付不少運輸糧草的費用,但是能高價賣給官府,他們也穩賺不賠。
而寶鈔都提舉司和稅務稽查司以及當地官府三家聯合收糧,由當地的糧商幫助他們一起來收購糧食,對他們來講也減少了勞力的付出。
這是三贏的事。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面,陳寒的糧食收購計劃實行得非常通暢。
尤其是水泥路面的鋪設之后,如果有一幅航空地圖就可以看到此時大明的版圖之上,大量的糧車正在路上行走,大量的百姓和商人參與到了這一次糧食收購和買賣的過程。
當中糧食產業一下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而當地的商業也因為要提供這些人的吃喝拉撒得到了徹底的發展。
老百姓對于商業也不再排斥,商人的地位,也因為這件事情而慢慢提高,但是卻并沒有出現那些一個有大商人開始囤積居奇的事件,沒有大商人圈地運動。
因為不允許。
陳寒的改革措施當中有一條規定了,糧食必須成為國家的主動脈,不允許破壞這項政策。
也就是說,土地是不允許大批量買賣的,要買賣土地必須經過官府的同意。
即便出現天災人禍會導致百姓破產,只能買賣土地來維生的情況,也不許。
但是在發生這種情況之前,可以向官府申請補貼,官府也會特批,絕不會讓你餓死。
這是陳寒給予老百姓們的第一項福利。
而后面的福利陳寒也會相繼推出。
總的來說就一句話,陳寒和太子殿下這次配合的相天衣無縫,不僅為北邊燕王朱棣的北伐戰爭提供了足夠的糧草,更是因為這一次帶動了整個糧食買賣行情的發展……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