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朝廷派發專門的管理人才專門管理糧食,使當地的糧食儲備大大提高。
一旦遇上災荒,馬上就由朝廷的糧倉下撥糧食穩定當地的糧價。
這些官員在北平府這邊,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對大明的好處。
所以不再將改革視作洪水猛獸。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對陳寒的改革越來越佩服。
當時陳寒要改革,不知多少人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但是陳寒卻能夠頂住這些反對的聲音,將改革進行到底。
也正因為陳寒的堅持,加上太子殿下的支持,才有了現在改革的成功。
他們甚至聽說當初剛剛改革的時候,還有許多的刺客去暗殺陳寒他們。
可即便面對暗殺,陳寒他們都沒有退縮。
雖說在那個時候陳寒,被迫退往日本國去那邊指揮作戰,指揮殖民。
可依舊在日本國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
現在大明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白銀,就因為在日本國戰勝了,這才讓大明的寶鈔有了升值的可能性。
這一切都因為陳寒他們不畏艱險,沒有因為讒言,沒有因為暗殺而害怕畏懼。
他們自己捫心自問,如果自己遇到了這種層層阻撓,有沒有以后這種決心堅持下去?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們這些人有太深的芥蒂。
同時背后有太多的利益糾葛。
根本不可能像陳寒那樣做的如此的酣暢淋漓。
改革是需要在尸山血海當中走過來的。
而陳寒這一路走過來,也的確經歷過了無數的尸骸,經歷過無數的鮮血。
即便他自己也差點死在了這條改革的路上。
陳寒其實自己也挺奇怪的。
即便是改革到了現在這種深水區,依舊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們。
站出來反對的理由是害怕陳寒在改革的過程當中,把儒家完全給排斥在外。
甚至害怕,陳寒的改革會讓讀書人失去該有的尊嚴。
因為陳寒改革過程當中,將他們視作精神豐碑的孔家給滅門。
雖說孔家的的確不像孔老夫子那樣偉大,但是畢竟是孔老夫子的血脈。
就這一點他們覺得,統治者都應該不管孔家犯下了什么過錯,都要原諒。
可沒有想到陳寒卻沒有原諒。
甚至直接將孔家給活著的人滅門,死掉的挖墳掘尸。
這件事對儒家人而言沖擊太大。
這是不可能讓他們原諒的。
以至于即便都明白陳寒得到了皇帝和太子的支持,即便明白和陳寒做對肯定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
但是背地里邊依舊有人孜孜不倦的在做著這樣的事。
即便陳寒都感覺厭煩了,但那些個讀書人卻沒有覺得厭煩。
這或許是他們從孔老夫子身上學到的唯一的一點精神吧。
因為當初孔老夫子周游列國之時遇到的阻礙也非常多。
可是孔老夫子沒有放棄,用自己的堅持不懈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所以他們一直都以孔老夫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