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人都是私心的,越到底下的人越有強烈的私心。
越有把改革變法拖向深淵的可能性。
我們看到了太多失敗的案例。
我們看到了太多人心的黑暗。
所以才想著要讓眼前這場鬧劇趕緊結束。
可是為什么你們不理解?
禮部侍郎內心是在吶喊的。
一開始他們被選擇出來的時候。
禮部侍郎還覺得自己找到了同道中人。
所以他很開心。
帶著這份同道之心,他一路向北殺來。
就是要找出改革變法開始出現漏洞的機會。
他覺得朱棣他們之所以弄虛作假,就是為了給改革變法臉上擦脂抹粉。
從這就可以找出漏洞。
從這就可以打擊改革變法。
因為如果找出來朱棣的確是在弄虛作假,謊報戰損比,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為了維護改革變法所謂的正確性,下邊的人已經開始不惜造假來支持這個結論。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就可以反推出。
這樣的事情絕不僅僅只會發生在軍隊當中。
還會發生在其他地方。
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暴露出改革變法之后,有的人為了迎合改革變法而故意弄虛作假。
下邊的官員,下邊的做事的人是不是也會紛紛效仿?
如果他們效仿的話,那么改革變法就是個笑話。
改革變法就變成了粉飾太平的工具。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的話,那這種改革變法有必要存在嗎?
根本就沒有必要。
因為一旦這種改革變法多了的話,那就直接讓更多投機取巧分子找到了一條捷徑。
他們將會在這一次的鼓舞之下,把所有做出來的一點點成效放大無數倍的。
而那個時候,所有人都不敢對這種虛假的數字進行反駁。
為什么?
因為你很難保證,這樣的報告會被皇帝被太子殿下所欣然接受。
“老夫正是基于如此,所以才會如此反對改革變法。”
他看向了在場的官員,緩緩說道:“諸位都是知書達禮之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
在遍覽史書之時,應當不難發現此時的情況與前宋王安石變法何其相似。
當初王安石,改革變法,前期所取得的成效讓多少人盲目相信,改革變法的成功就在眼前。
于是他們紛紛放棄了現實,開始迎合改革變法。”
這些官員當然知道,現在的改革與王安石的改革有些相似,但是他們更加明白,當初的王安石情況與現在的不同。
禮部侍郎還在深情的說道:“因為當初王安石被稱作拗相公,所有反對者,都被他罷官免職。
即便多年的好友司馬光也與他反目成仇,就因為他的改革變法已經變成了一種病態。
后來果然如那些忠臣所想的那樣。
下邊的官員把自己包裝成擁護改革一派,從而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
可是結果顯示,那些人都是些庸庸碌碌之輩,都是一些貪贓枉法之徒。
divcss=contentadv他們表面迎合改革變法,實則利用改革變用法一方面撈取金錢,另一方面又撈取名譽,從而名利雙收,平步青云。
可是給天下留下一地雞毛。
如此種種難道諸公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