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抵觸改革變法了嗎?
如此種種都未曾出現,您為何就說如今國公爺的改革變法和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是一樣的。
就單純從擾民這一方面來講,宋朝的改革變法在推行之時,那些文官就沒有切實的去履行國策,反而是變著法的用國策來壓榨百姓。
但是國公爺的改革變法了,卻因為地方上有雙向監督機制,導致那些官員即便有怨氣,可是在考成法的壓力之下,也只能是老老實實的執行改革變化。
這就是不同,咱們看到了這些不同,所以才覺得改革變法有實行下去的資本。
之前我們身在京城沒有看到下邊的情況,自然認為改革變法就是洪水猛獸。
就是王安石那一類的改革變法,就是會讓老百姓們過得更差,老百姓們一定會集體抵制。
所以我們在那樣的角度之下反對改革變法。
我們沒有下到地方上去,我們懸浮在空中樓閣。”
說這話的時候,有不少官員其時都低下頭去。
正如這名官員所說。
他們飽讀詩書,總覺得自己明事理,知道很多事物發展的規律。
所以不需要經過調查就能夠掌控一切。
可是到了北平府切身實地的去考察,在老百姓的眼中,改革變法,有什么樣的好處之時,他們才知道。
原來國公爺爺的改革變法,在多項監督機制的監督之下執行的相當好。
即便官員們個個有怨氣,可是又有考成法,又有稅務稽查司,又有當地寶鈔提取司的三項監督。
根本就沒有人敢用自己的烏紗帽,或者說敢用自己的腦袋去以身試法。
老百姓看到了改革變法現在執行之后,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更加的擁護改革變法。
文官們聽完這話后再次說道,“咱們之前自以為是,自以為能夠了解一切,自以為儒家的學識,能夠讓咱們不需要通過實地認知就可以知道一切,但現在發現我們真是坐井觀天了。”
有官員站出來說道:“此言不虛,咱們身在京城,已經太久沒到當地衙門,當地州府去看一看,老百姓們的真實生活。
所以我們所知的一切,只不過是地方上官員們匯報上來的。
那些官員其實都帶有著怨氣,因為考成法、稅務稽查司、寶鈔提司每一個衙門,每一項國策,對他們都是一道枷鎖。
所以他們個個有怨氣,這也無可厚非。
但咱們這些個高官,咱們這些身在京城當中的人,有的時候聽取了這些人的意見,一句話下去可能就對當地百姓造成無法挽回損失。
王公,您是飽讀詩書之輩,您更是對改革變法的壞處有著切膚之痛,所以您對于改革變法抵觸,您對改革變法有成見,我們都能理解。”
禮部侍郎抬起頭來看向了那名官員。
那官員也用堅定的眼神看著他。
似乎在給他機會。
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禮部侍郎即便帶著很多私心在做這件事。
但其實他的公心也不少。
在沒有了解到如今國公爺的改革變化深入人心之前,有多少人是像他們一樣,視改革變化為洪水猛獸。
這是因為多次的歷史教訓,讓更多的文官變得保守變得謹慎,害怕改革變法沒有取得成效,反而動搖國本。
這是很多讀書人所警惕的。
他們認為自己身為讀書人,就應該兼濟天下。
所以如果發現了改革變法會向壞的方向而去,他們自然想站出來為百姓們擋一刀。
禮部侍郎在聽完這些話之后,長嘆一聲。
他心里邊多少還是有怨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