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時候的禮部侍郎早就想這么做了。
他們他早就看不得這些個文官現在給朱棣他們求情了。
總覺得這些文官一個個的都收了朱棣的好處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那么還不如直接分道揚鑣。
反正都沒有話講。
于是幾個人就地分開,即便是在同一個館驛也不想很多說話。
過了幾天,等到欽差大臣要離開之時,除了禮部侍郎那幾個文官又來到了朱棣的府邸。
有文官就上前去說道:“殿下我等無能,沒有辦法把禮部侍郎給說服,他堅持己見,一定要在改革變法上面多插一腳。”
“他甚至認為所有一切都是假象,我們沒辦法說服他,只能在這里先告訴您一句。”
一名文官馬上說道:“我等不管是說要在您這里闡述立場也好,還是給您提個醒也罷,如果您覺得我們是為了巴結,那您就這么認為,但我等的心思就是想告訴你。
我們看到了改革變法在在軍事上對大明的好處,我們希望改革變化依舊能夠在我們的大明軍隊當中延續。
而他所看到的是他的意見,他可能會給陛下他們提供一些,他自己自認為的獨特見解。
可能會給您以及軍中將士們造成一些困擾。
如果殿下您需要我們的幫忙的話,您盡管寫信。
如果軍中的將士們因為這件事情而被影響了軍心,我們深表愧疚。”
說完他們就要離開。
朱棣倒是非常感謝這些文官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這個問題。
甚至非常感激他們在這個時候的仗義。
尤其是能夠在城門口遭受到北平府這么多百姓們的類似羞辱吧,還能夠對北平府這些百姓抱以這樣的希望。
甚至還能夠在最后時刻提醒一下自己,的確是讓他們對文官的感官都有所改觀,這真的是非常難得了。
朱棣更是深情地說道,“幾位能夠在關鍵時刻對我等進行提醒,讓我等見識到了文官。
其實也有像諸位這樣的仗義執言之輩。
改變了我們對文官的看法,實在是讓我等佩服你們這樣的胸襟。
在我們軍中來講,那就是仗義之人。
今后不管北平府怎么發展,諸位的這份好意,我們一定會銘感五中。”
這一點朱棣還是非常的認同的。
畢竟現在文官對于打仗這件事情非常敏感。
他們不希望打仗。
尤其是看到如今大明王朝四散開花一樣的打仗,對他們來講那就是一種浪費。
所以在這種節骨眼上面,文官還能夠對他們武將有這樣的好感,愿意提醒他們,愿意為他們擔保,實在是難得。
等文官離開之后,朱棣他們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禮部侍郎畢竟不是一般人,那可是禮部侍郎啊。
他身居高位,又掌管著禮法的一些解釋權,到時候他說出來的話必定有一定的分量,那大家就得準備如何應對。
……
一個多月之后。
文官們回到了京城。
禮部侍郎果然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直接是一封奏疏,到了太子殿下和皇帝的手上。
老朱對于這份奏疏,倒是挺重視。
他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還把陳寒都給召集了過去。
“來看看吧猴崽子,禮部侍郎在這份所謂的報告上面說的,他說你現在提出來的改革變化,只不過是初期有用,今后如果沒有足夠的監督的話,一定會滑向不可控制的深淵。”
如今的陳寒已經決定跟這些文官徹底的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