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方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們的晉升體系不一樣。
當行政官的你想晉升,你得維護一方的平安,你得讓經濟繁榮。
那工匠進來當官的你得怎么辦呢?
你得有像樣的項目完成,你得有技術的突破。
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東西。
一個是理念行政,一個是技術。
即便他們兩方面想要融合在一塊,可是不僅因為他們的競爭渠道不一樣,更讓他們絕望的是,即便他們的渠道不一樣,可是那個位置卻是固定的。
那么他們就只能互相之間競爭。
只能互相做出成就來把對方擠垮下去,而不是勾結在一塊。
因為勾結在一塊,他們也沒有辦法互相滲透。
不能讓那些搞技術的跑去當行政,他處理不好,他不懂得如何管理。
不可能讓那些懂得官場道理,人情世故,并且行政流程的人去搞技術。
他不懂錛鑿斧鋸如何區別。
他也不知道那些東西該用在什么地方。
這就相當于兩個不一樣的技術工種,沒有辦法互相滲透的原因。
這就是鯰魚效應。
當然陳寒也不能保證這種鯰魚效應,可以永遠運行下去。
政策的執行永遠都會隨著時局的改變而做出不一樣的判斷。
絕對不可能有一項政策可以保障千年不變。
有可能經過了幾百年之后發現,新政又開始僵化了,那就又重新變回科舉制度。
再經過幾百年之后,又重新變回陳寒的新政。
來回的適應這個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讓環境去適應政策變化,這才是靈活的決策策略。
這也是陳寒必須要告訴后輩人的經驗。
所以當王大海和劉百戶兩個人在聽完了這個書生的這番話之后,很贊同他說的。
因為一種政策的僵化就會導致一般的利益,既得者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而去擁護這項政策。
可是他們為什么要擁護這項政策?
不是因為這項政策利國利民,而是利他們自己。
一旦這項政策只讓少數人獲利,那它就會成為弊政。
于是王大海也沒有再賣關子,聽完了讀書人的抱怨之后。
尤其是聽完了下面一般讀書人,都在抱怨這個政策會遇到的瓶頸之后,他說道:
“諸位所說的實在是太有道理,你們能想到的其實在我們中原王朝,這數千年以來早就已經發生了不知多少遍。
誠如那位書生所言,權力帶給人的誘惑太大,獲得了權利之后每個人的心態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不再會去同理那些依舊在寒窗苦讀的讀書人,他們只會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利。
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的,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的兒孫們找尋更好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受傷害的就是,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讀書人。
所以我們國公爺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早早的就搞出了一套,在目前來看最為穩妥的辦法。”
下面的讀書人聽到這話之后,頓時翹首以盼……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