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甚至都不知道吃了這一頓有沒有下一頓。
所以他很理解這些個老百姓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甚至都能夠知道老百姓們等一下會說出些什么話來。
尤其是當劉百戶他們說到可以讓他們的子孫都可以到私塾去學習,并且參加了考核,通過的話就能夠得到一筆不菲的補貼。
將來你們即便是種地,即便是遇到災荒,用這筆補貼也能夠過日子。
這樣其實是為了保證這些有學習動力有資格的人去好好的讀書,讓他們能夠放心的在私塾當中去學習,而不至于為了別的事情分散了精力。
說實話這些東西不就是當年劉白戶也特別想要得到的環境嘛。
當年呢,他們一家人可能也是在那環境當中活下來的。
那個時候他們就看到不少的能夠進入到私塾去讀書的小孩子,其實跟他的年齡一樣大。
但是他卻要去放牛,去給地主們做各種農活,給自己家里邊掙錢補貼。
然而別人家的孩子卻能夠在私塾當中,跟著私塾先生一起讀書寫字,一起徜徉在知識的海洋當中。
那時候他牽著牛從窗戶后面,聽到那些孩子們郎朗的讀書聲,就特別的羨慕。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的這種感情是共通的。
他對于那些一個沒有錢的沒有勢力的那些個人的感情是一樣的。
那時候他就很明白,想要真正的成為一個大人物,就必須得要讀書,必須得要進私塾。
必須得要像他們那些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一樣,沒有后顧之憂,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老百姓們是這么想的,就像他當年當老百姓一樣。
王大海之所以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是因為他的成長環境不一樣。
因為當初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軍中的子弟。
那時候他的父親以及他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告訴他一個特別重要的事,那就是上了戰場之后不能夠偷懶,必須得要拼殺,必須得要建功立業,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前途。
他跟劉百戶生存的環境和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即便后面成為了朋友,但聊到根子上面這些東西,王大海是不知道要如何去跟那些老百姓們講這些話題的。
而劉百戶卻能夠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一下就讓那些一個老百姓們感受到了,原來是有人跟我們一樣的念頭的。
是有人跟我們想的一樣的,原來他還會同情我們,他是跟我們一樣的出身,所以他很了解我們到底面對的是一些什么樣的困境。
他是跟我們一樣的環境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很明白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境。
這才是現在老百姓是特別想要的。
而不是像王大海在上面講的那些個理論,而不是像王大海給老百姓們畫的那些餅,這都是不現實的。
老百姓們特別現實,直接給錢就行。
劉百戶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告訴老百姓,將來你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
老百姓們就愿意相信。
這就是老百姓們樸素的價值觀。
不管是在哪里的老百姓,其實他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別跟他們來那套虛的,只要白給就行。
只要塞過去就可以,他們就能夠理解,他們就可以跟著你的腳步一起來。
王大海想到這里,沖著劉百戶那是豎了個大拇指,然后小聲說道:“還是你厲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