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覺得胡惟庸被干掉,是因為老朱這個當皇帝的權利欲望特別的集中,也有很多人都覺得胡惟庸就是因為想要造反,把很多的事情都歸咎于一個道德觀念。
完全不去考慮一下當時的這個條件是什么,其實可以從這兩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
第一個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干掉胡惟庸他們這些人,首先來講,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胡惟庸他們的這種執政觀念有慣性,因為他們一直沿用的是元朝的丞相制度。
胡惟庸這個成像其實可以說是中書省的權力非常之大,在元朝的中書省有權力,管理全部的事情涉及到稅務軍事國家大事等等他們都可以管。
所以胡惟庸當了丞相之后,他依舊覺得自己有資格去管理這些事,所以他才會那么大膽的截流,從各個地方過來的奏章甚至達到了三分之二的奏章都被中書省截留不給皇帝看。
這一點完全就觸及了朱元璋的神經,本身朱元璋就有非常強的權力欲望。
中書省的權力又如此之大,怎么可能不被他猜疑呢?
其實一開始李尚曾在中書省和徐達兩個人共同執掌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勛貴集團或者說淮西集團的人員占據了中書省的七成以上。
這么一來的話,那就相當于完全把皇帝給架空了,這些個淮西勛貴們或者說淮西派系的人不僅僅是把權力把持在中書省更多的是把把持了當時的科舉考試。
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的就是為什么在洪武三年的時候開啟了一次科舉考試,可是就因為洪武三年的這次科舉考試,讓老朱感到非常的不滿意,所以就給取消了,一直到洪武十三年才開放整整十年時間,沒有科舉考試。
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中書省被淮西集團給滲透了中書省保持著大量的政務的處理,也把持著科舉考試錄取名單。
于是這些人通通是將自己家鄉的那些學子,自己的那些門徒們給收攬進入了官員班子里面。
有這么多的淮西人進入到了朝廷的班子里邊之后,他們就抱團取暖,更加滲透著皇權。
當時李善長他們這一伙人都是這么干的,他們甚至都沒有覺得這是錯誤的。
而老朱當年對這種情況其實做了一定的容忍,因為從后續可以看得出來,老朱為了平衡中書省把持朝政設立了四輔官制度。
而這個四輔官的形式就類似于內閣,只不過四輔官的官員不可能像內閣那樣是常駐人員,而是輪流的值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很多人都說內閣制度的誕生是因為朱棣開創的,但是其實在朱元璋開始的四輔官這個制度就是內閣制度的前身,可是為什么老朱又最后放棄了四輔官這個制度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當時的中書省是被淮西勛貴集團給滲透了,設立了四輔官之后,本來一開始還好好的到后面老周又悲哀的發現,四輔官居然被浙東派系給滲透了。
所以四輔官制度也只能宣告破產也就是說老朱開始已經發現了,如果按照元朝的那種丞相制度,也就是中書省掌握大量的軍政大權,他皇帝就相當于一個光桿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