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者為潮靈殘余“銀眼·齋東”,自稱“神使復歸”,欲聚千人強襲赤鱗灣港口。
秦浩聽完命令歸辛樹帶三百人夜行百里,繞過赤鱗灣,直入中部。
第三日夜,齋東之反亂被一舉撲滅,三百余人當場斃命,齋東被獨孤無念斬首,尸身帶回,曬于赤鱗灣外礁巖之上,頭顱被高懸于港口牌樓,通告全島。
而這一戰也成為整個東瀛殘神信徒的最后支柱徹底斷裂。
第十二日,東瀛王室派使者密信東風軍團,請求議和,提出愿永廢神廟制度,轉而臣服秦國,以“商道互通”為代價,換取不再清洗其內陸信仰遺余。
秦浩聽后只是冷笑一聲。
“他們現在知道怕了?”
“他們不是說神佑不可逆,神罰不可避?”
“現在怎么還想談?”
“我不想聽他們求饒!”
“我只看他們死得夠不夠!”
“他們若真想活命,就把他們的天皇送到秦地,跪在我們宗廟前,對著我們秦家列祖列宗磕頭認罪,三拜九叩,割指為誓,百官伴隨,錄為冊牒!”
“然后,我才考慮,給他們留一塊山地!”
“但這不是談判,是施舍!”
“他們,不配談判!”
話音落下,命令立即傳出。
東風軍團全面推進,清剿任務全面轉為鎮壓與管控結合,所有未發“棄神令”區域,全劃為“異信清洗區”。
各地駐軍設點,設置臨時“棄神碑林”,供百姓自持香火參拜“破神碑”,象征信仰更替,秦浩下令,三年內,東瀛不許出現任何形式的舊神名諱,否則等同造反。
從秦浩踏上那片島嶼開始,東瀛就已不再屬于所謂神祇。
這是一場從信仰到統治、從肉體到精神的碾壓。
這不是征伐。
這是滅神。
東瀛本土被秦軍逐步蠶食,海岸線被封鎖,三大神廟被毀,信仰體系幾乎全線崩潰。
但越是如此,他們的殘余上層力量越是開始瘋狂掙扎。
第十三日,東瀛王宮內部秘密召見各地殘存貴族、祭祀頭領、將軍武士,于“蒼月密閣”召開夜議。
蒼月閣主為東瀛現任攝政之弟名為“霧間信隆”,其人并無軍功,卻一向主張“合流異力,重鑄神道”。
在神廟徹底崩塌之后,他被當作“最后一根柱子”,推上臺前主持抵抗。
這一夜,在霧間的主持下,東瀛正式發出密函,派出“黑海行使團”,由曾任潮靈輔祭的“鶴霧宗弦”帶隊,渡海前往西域,與西方諸國的異教教團會面。
目標只有一個—請求援助。
交換條件是:開放東瀛內陸,交由西域異族設立“臨海圣域”,允許其在指定區域建立教團廟會、信仰推廣,以及靈體培育點,甚至承諾可將部分東瀛貴族的子嗣交由西方教撫養,以示“信誠”。
他們要用整個東瀛的未來,換西方人的一批“圣器”和“降靈之術”。
這一密約,并非空談。
西方教殘余、奴家、暮神會、炎靈使等多個西域異教組織,本就與東瀛私下聯系密切,此番得知東瀛已至覆滅邊緣,立刻開始調兵遣將。
第三日夜,已有一支被稱為“血色航團”的西域艦隊抵達東瀛北岸,攜帶著數量不明的“神血之石”、“靈體凝聚藥膏”與“活性尸卵”,總數不足三百,卻全為異術師、祭靈者、靈物操控師、煉尸術主、靈媒召喚者等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