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把那一行行字都燒掉!”
“他們的錯,不是把東西弄丟!”
“是他們信了一次‘也許別人也是我們的人’!”
“現在,我們不能再信!”
“不能再退!”
“我不怕他們藏得深!”
“我只怕我們看不見那一張寫著‘我就是你’的臉!”
赤鷺渡西南九十里外,一處名為“烏角寨”的舊寨被夜刃營四隊查封。
此寨原為東瀛殘部撤離前短暫修整之地,戰后被文官署以“邊寨清空”之令列入廢地名錄,照理說不該再有人員駐守。
但夜刃在巡視期間偶然發現寨墻內有微弱煙火,追查兩日后,確認其已被重新修建為“村屯式居點”,掛名“官轉寨民”,有戶籍、有田賬、有莊役。
問題在于—這些“村民”無一為本地人。
戶籍調出后,張青松親自核查,發現其三分之一來源于“流戶編制補填案”,即戰后因村寨人員不足,文吏擅自從“無籍人口”中調配補編,填補“邊區人口空白”,以順利交差。
看似合理,實則就是漏洞。
這些人沒有真實出身,沒有歷史履歷,進來之后連隔壁鄰村是誰都說不上,卻都能提供三代族譜、履歷報告、民役記錄,甚至還能背出通典序言。
歸辛樹審查現場發現,這些人全部接受過三個月以上集中訓練,不僅會說“標準附民話”,還懂得邊防軍吏職責流程,甚至連大秦西線軍調規則都能復述。
他們不是百姓。
他們是職業“替人當戶”的人。
他們不是為了生。
他們是為了替別人活。
“你現在看到的是五十戶!”
“再過五年,他們會變成一整個鎮!”
“再十年,他們會組成郡!”
“二十年后,你如果還在位!”
“你就會聽到他們推舉的‘議首’來找你說—‘我們這些人也守了邊,是不是也該有一個說話的位子?’”
“你要不給!”
“他們就告訴你,你不識民!”
“你要是給了!”
“你就把自己的邊防手交出去了!”
張青松咬著牙看著那份“烏角新民注冊冊”,沒有批,也沒有燒,而是親自帶回營地。
他想讓秦浩親眼看到—我們邊防上的這口土,已經不是我們自己的了。
是別人寫好故事,等我們自己來給他們一個家。
秦浩翻完冊子,未語。
他叫來白云飛、趙應天、歸辛樹。
“烏角這口!”
“先封!”
“連人帶地帶狗,全給我圍起來!”
“我不信這些人就只是來種田的!”
“白云飛!”
“你把三營二連拉去,把他們寨外糧道全鏟了!”
“他們不是說自己有戶籍、有糧、有通帖、有典有傳?”
“那就看看他們斷了外頭糧,還能不能活!”
“趙應天!”
“你帶斥候,夜里查他們換崗時間,盯井、盯水、盯糧倉!”
“我就想知道這些人,是不是連吃水這事都訓練過!”
“歸辛樹!”
“你的人分散滲入,每人混一戶,聽他們晚上怎么說!”
“我不想聽他們白天背書!”
“我就想知道他們是不是晚上還在講‘任務交接’!”
“如果他們連夢話都帶著口令—那我就把他們從枕頭上殺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