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現在就成全你們!”
“全寨,清空!”
“剩下的,歸營審查!”
“交由秦軍邊防律軍核籍!”
“此地—不得再設戶口!”
白云飛燒了寨門,趙應天斷了崖口路,歸辛樹清掃了所有水源,張青松一筆筆將他們的身份刻在石碑上—不是為紀念,而是為標記。
他只寫一句:
“此地曾有人活著,卻不是他們自己!”
烏角寨一役徹底定性之后,張青松牽頭整編西南邊防七郡歸附檔案,開始逐段“清冊”。
所謂清冊,不再是簡單對照戶口與通帖,而是將所有近三年內新入籍、調往邊防、轉任軍職、遷戶入鎮者,按時間、身份、目的、戶籍來源、推薦人、現所處位置五項拆分,列為“邊控審名制”。
第一輪清查就爆出問題—
有一份“邊關輔助兵編冊”里,一支被稱作“炊運三隊”的輜重編制,總計一百三十八人,實際駐扎在塔瑯東線舊兵營內,隸屬第八輜重營,理論上僅負責后勤供給。
問題是,這一隊的“隊長”名叫張其寬,在秦國西北兵檔中確有其人,卻已在兩年前陣亡,死于赤蹄嶺南側一次夜襲中,軍墓、骨灰、祭文、錄音、親屬認定一應俱全,不存在假死。
那么問題來了—
這個張其寬,是誰?
張青松親調檔案,在“炊運三隊”的全部人員名冊中一一點驗,最終查明—這整整一百三十八人,從“隊長”到“火夫”,從“抄送”到“后勤副手”,竟然全部為“復制籍”。
他們不是偽造。
他們是“偷取”。
從真正的戰死兵員檔案中,一個個挑出名字,再給他們“復活”,連身份、履歷、戶口、關系、調令全都復制下來,一模一樣。
他們以真正的死人為模板,建了一支“死人部隊”。
然后把這支部隊—真的駐扎進秦國邊境。
這不是偽軍,這是“替代軍”。
這不是兵力滲透,這是戰爭模擬。
他們不僅敢演,他們是打算一步一步真混成“秦軍”的一部分,然后等秦軍真打仗的時候,他們可以第一時間背刺、內爆、調包、占營、奪權。
他們就是一把長在秦軍編制里、糧食里、補給線上的刀。
而且是,一支早就抹好了毒的刀。
秦浩看完名單,沉默良久,只說:
“他們終于下場了!”
“之前是藏!”
“現在是演!”
“他們不來求命!”
“他們來練習怎么把我們的命用他們的身份活下去!”
“他們的目標,不是贏一仗!”
“是打到我們根本不敢再信‘咱們自己人’!”
“他們要用這種方式,把‘我們是誰’這個問題—砸爛!”
張青松站在原地,沒有作聲。
他知道秦浩在看什么—他在看名單中第五十七位:杜進,身份,青澤第六運糧兵,實際為兩年前“東南戰死兵員”。
秦浩抬手,將名單上的“杜進”三個字勾掉。
然后轉頭:
“趙應天!”
“你的人去塔瑯東線舊營,不打,不抓,不問!”
“你一個字都別說!”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