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坐在一旁,雖然臉上面無表情,但心中卻暗自冷笑。
不得不說,那群想要鬧事的官員還是很聰明的!
他們知道若是他們親自出來反對商稅改革的話,肯定會迎來崇禎的滔天怒火。
到時候不說砍頭,一頓板子總是跑不了的。
但若是由御史出面反對,那可就不一樣了,畢竟御史本來就有風聞奏事之權。
就算他們說的不對,崇禎也不能處罰他們。
不過當然,崇禎也不傻,對于這其中的貓膩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并未表現出過多的生氣和惱怒。
緊接著,就在崇禎剛要開口說話的時候,武將那邊突然有人跳了出來。
只見他伸手指著那群御史,大聲罵道:
“你們這些只知道風聞奏事的呆子真是罪大惡極!太祖時期朝廷的狀況和現在能一樣嗎?”
“時間過去都快三百年了,朝廷的稅收制度難道不應該跟著時代變一變嗎?”
“改革商稅能夠讓朝廷稅收增多,讓朝廷有足夠的錢糧支持軍隊去平定叛亂、和建奴作戰。”
“對朝廷百利而無一害,有何不可?”
“陛下!臣請求嚴懲此等亂臣賊子!”
此時此刻,慷慨激昂的不是別人,正是英國公張之極。
算算時間,朱慈烺也是快兩個月沒見到英國公張之極了。
這是因為之前朱慈烺帶著崇禎前往山東的時候,英國公張之極尚未從遼東回到京城。
先前百官為商稅改革的事情爭論不休之時,英國公張之極雖表面上未發一言,但內心實則一直都在反復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得失。
憑心而論,他其實也是不愿意支持商稅改革的。
因為作為大明第一勛貴,他名下的產業和商鋪可是多達數百家,而且從來都不需要交稅。
但商稅改革之后,他每個月都要上交一大筆的商業稅,只是想想就有些心疼。
可是
他是最不能反對商稅改革的!
因為身為大明的功勛,他心里跟明鏡似的,自己目前所享有的榮華富貴全系于皇權的庇護之下,如果這個時候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面,那不就是純純的找死嗎?
更何況崇禎壓根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情,這樣的事情一看就是出自于朱慈烺之手!
而他這個英國公早就已經搭上了朱慈烺這條賊船,自然不能做出任何違背朱慈烺意愿的事情。
所以當商稅改革的圣旨傳回京城之后,英國公是第一個上趕著交稅的大明勛貴!
而此時此刻為崇禎站隊,就是為朱慈烺站隊,也是為朝廷站隊,這無疑正是他表明立場、擁護皇權的關鍵時刻!
見英國公張之極率先發聲表態,在場的其他勛貴們也紛紛在心中暗自盤算起來:
他們之前因為種種事情已經得罪了皇帝和太子,可千萬再不能跟著皇帝和太子對著干了!
在這等形勢之下支持商稅改革,既順應了朝廷大勢,又能借此機會討好皇帝和太子,日后必定會對自己家族的興盛有益無害,何樂而不為呢?
最多也就是出點錢而已,對他們這群勛貴來說也不算什么大事兒。
于是乎,眾多勛貴也跟著站了出來,紛紛表態力挺商稅改革這一國策。
內閣首輔薛國觀將這一幕盡收眼底,心中也不禁暗自思量:
如今朝堂上的形勢已然十分明朗,他若再繼續保持沉默、不表明態度,恐怕之后勢必會引起陛下和太子的不滿。
如此一來,自己的這個內閣首輔就要做到頭了。
雖說支持商稅改革會得罪朝廷大部分的官員,但和皇帝以及太子的恩寵相比,這并不算什么。
再說了,他本來就是帝黨,當然得支持皇帝和太子的一切決定了!
想到這里,薛國觀趕忙快步走了出來,微微彎下腰,畢恭畢敬地對崇禎說道:
“陛下,老臣也覺得商稅改革勢在必行,這對國家的發展有著諸多好處,所以臣贊同這件事。”
他這話說完,朝堂上的一些官員們頓時怒火中燒。
這老不死的東西之前一直都在和他們打太極,結果現在皇帝回來了,他馬上就站到皇帝那邊了,果然不愧是皇帝的狗腿子。
當下,便有幾個大臣跳了出來開始指責起了薛國觀。
“薛閣老,這種事情你怎么能同意呢?身為內閣首輔,你不應該勸陛下遵守祖制嗎?”
“沒錯!太祖定下的規矩豈可如此輕易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