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只有在大明這里才算是百姓、才算是人!
可一旦到了建奴那邊,那么他們就是可以隨時被拋棄的‘東西’了!
崇禎此刻已經完全領會了洪承疇計策的精妙之處,激動得雙手用力一拍,大聲叫好:
“果真是妙計!移民戍邊,此乃保國安民之良策!”
洪承疇笑了笑,那笑容中帶著幾分謙遜、又帶著幾分成竹在胸的自信。
他繼續說道:
“陛下,讓百姓放棄世代居住的故土,長途跋涉來到遼東,這絕非易事。”
“所以必須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地來到遼東。”
“臣建議,只要是愿意來遼東的百姓,朝廷免費分配土地、農具、種子之類的東西,每十戶發放一頭耕牛,且三年內免征賦稅。”
“在糧食收獲之前,由朝廷負責發放口糧,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如此一來,百姓們必定愿意響應號召遷移遼東。”
“此外,為了確保移民戍邊的順利實施,還需在沿途設置驛站,為百姓提供休憩之所,安排專人護送,保障他們的路途安全。”
“到達遼東后,還要建立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合理規劃村落布局,讓百姓能夠迅速安定下來。”
朱慈烺聽到這些話,一時間已經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
因為洪承疇基本上已經把他想到的、沒想到的都全部說了出來!
朱慈烺只能在心中由衷的再感慨一聲:
洪承疇,你他媽的果然是個人才啊!
與此同時,崇禎卻是陷入了片刻的思索。
沒過多久,他猛地抬頭看向了洪承疇,眼中透著堅定與果斷道:
“再加一條,但凡愿意來遼東的,每人發二兩銀子,出發之前發放一兩,抵達遼東后再發放一兩!”
洪承疇一聽,心中不由得有些驚訝,著實沒想到崇禎這次居然會如此大方慷慨。
每人二兩銀子的話,光是這三十萬人就得六十萬兩銀子了,這還不算要提前準備的農具、種子、耕牛之類的東西。
綜合算下來,要把這三十萬人安全遷移到遼東,在進行妥善的安置,最起碼需要花費三百萬兩銀子以上!
不過一想到之前貌似抄了不少大臣的家,崇禎的內帑也不缺銀子,洪承疇到底還是沒有多說些什么。
而是一臉恭敬的說道:
“陛下圣明,真要如此安排,臣有十足的把握,百姓們一定會爭先恐后的想要遷移到遼東。”
崇禎聽到這話,神色也是一陣欣慰。
按理說,此番戰事大獲全勝,這本是舉國歡慶、振奮人心的大事。
而按照以往的慣例,理應第一時間將捷報快馬加鞭地傳至京師,而后昭告天下,讓萬民同賀!
然而,朱慈烺卻一直按兵不動,并未急于宣布這個好消息。
因為他想著等祖大壽徹底拿下制定好的那些失地之后,再做定奪。
不過伴隨著洪承疇的這些注意,朱慈烺覺得已經沒必要在等了。
于是,朱慈烺當機立斷,召集了所有遼東的文臣,有條不紊地安排起后續事宜。
他將文臣們分成兩路,一路才思敏捷、文筆出眾的文臣,專心致志地撰寫捷報。
朱慈烺對捷報的內容格外重視,他親自向這些文臣詳細闡述此次大捷的關鍵節點。
比如大明水師斬獲了多少建奴、解救了多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