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錦州城內。
溫暖的日光透過窗戶,洋洋灑灑地落在朱慈烺的書案之上。
微風輕輕拂過,案頭的紙張隨之輕輕翻動。
朱慈烺身著一襲素色長袍,手指輕輕捏著一封密信,嘴角微微上揚。
而信中所書的內容,正是建奴答應了他們所提出的求和條件。
也就是會讓多爾袞帶著一個質子前來錦州商議求和一事。
對于這一結果,朱慈烺其實并未感到絲毫意外。
畢竟,作為這場戰事的戰敗方,建奴真的想要求和,根本沒有拒絕的余地。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向來都是勝者為王,戰敗者的命運往往由勝利者主宰。
就比如現在!
同時朱慈烺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嘆,皇太極此人確實有著非凡的魄力。
要知道,這次他提出的議和的條件對于建奴而言,無疑是屈辱至極的。
換做他人,恐怕未必有勇氣答應下來。
但皇太極卻還是答應了。
不過當然,這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真正的重頭戲還在后頭。
待多爾袞抵達錦州之后,后續的割讓土地、賠款以及人口移交等諸多復雜事宜,才是這場求和的關鍵所在。
好在朱慈烺對洪承疇的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這些繁瑣的事務,洪承疇自會妥善安排。
至于朱慈烺,他最近幾天都在處理另外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想辦法加強遼東地區的商業活動。
隨著京城災民的到來,遼東地區的人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多,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種各樣的生活物資卻愈發顯得短缺。
無論是維持生存的糧食,還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油鹽醬醋,都將處于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
而這些物資又絕不能完全依賴朝廷的調配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商人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此刻,在一間寬敞明亮的大廳之中,來自遼東各地的商人們齊聚一堂。
這些商人,有的是從山海關長途跋涉、歷經數日遠道而來。
有的則是自寧遠城匆忙奔波至此,神色間還帶著旅途的疲憊。
他們無一不是當地頗具實力的大商賈,身家財產少說也有幾十萬兩銀子。
至于那些小本經營的小商人,根本入不了朱慈烺的法眼,所以就被他忽視掉了。
沒辦法,要是真的把所有的商人都找來的話,恐怕少說也得有幾千人,這么多人房間里都待不下。
所以在朱慈烺看來,只需要找這些大商賈親自交代一下就可以了。
至于那些小商人,之后頒布一道圣旨廣而告之也就行了。
只見此時,這些平日里在商場上長袖善舞、精明干練的商人們,卻是個個神色忐忑不安。
所有人實在是猜不透朱慈烺此番召見他們究竟所為何事。
要知道自從新的商稅頒布以來,他們這些遼東商人那可是個個都交了足額的稅款,誰也不敢偷稅漏稅。
沒辦法,皇帝和太子都御駕親征來到了遼東,這個時候你偷稅漏稅,那不是純純的找死嗎?
毫不夸張的說,除了京城和山東之外,遼東大概是第三個順利推行商稅改革的地方了。
現在又恰逢大明剛剛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仗,打的建奴都要向大明求和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人們更是不敢心存僥幸,全都老老實實地按照規定,規規矩矩地繳納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