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裴元吉也連忙附和道:
“沒錯,這也太少了,你當我們是要飯的呢?”
“看來你們今天還是沒有誠意,那咱們今天就別談了,等明天再說吧!”
說完,他拉著一旁的伍元召作勢轉身就要往外走。
拋開立場不談,多爾袞也算是一個名將了,但此刻卻是沒有一點脾氣。
眼看著這兩個人真的要走,多爾袞趕忙對著一旁的兩個建奴使臣使了個眼色。
那兩人瞬間會意,趕忙走上前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伍元召和裴元吉拉了回來,談判這才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此時此刻,難受的不只是多爾袞,還有那些他帶來的那些建奴文人。
他們雖說也讀過一些書,但和這些飽讀詩書、巧舌如簧的御史比起來,實在是相差甚遠。
這就導致他們完全吵不過對方。
有時候吵得太兇,伍元召和裴元吉就會利用一些歷史典故來罵人,偏偏他們有時候也聽不懂,一時間搞得異常狼狽。
說實話,他們真是有點后悔來到這里了。
本來嘛,這種事情就應該讓那些投降大清的漢人來干,可那些人根本不敢露面,而且皇太極也不敢讓他們跟著一起來。
因為一旦這些人出現,就會被地打上漢奸的標簽。
到時候,說不定談判還沒開始,他們就會被憤怒的百姓給生吞活剝了。
就算僥幸不被殺,在這兩個御史的千夫所指之下,恐怕他們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就導致了如今的這幅場面。
與此同時,就在府衙的偏殿之中,朱慈烺正坐在一張桌前,一邊喝著茶水,一邊靜靜地聽著從大堂傳來的激烈爭吵聲。
不得不說,他有時候確實挺討厭御史們平日里的吹毛求疵、挑三揀四的德性,覺得他們過于苛刻,總是無端地給皇帝制造麻煩。
但是就此時的情景而言,朱慈烺突然又覺得這些個御史還是有點用的。
就這樣,這場你來我往、激烈無比的談判持續了整整三天。
在這三天的時間里,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每一個條款都經過了反復的爭論與權衡。
最終,建奴方面無奈地答應讓出長寧堡以西的所有土地(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縣),這和之前朱慈烺和祖大壽計劃的分毫不差。
除此之外,由于建奴之前從大明搶奪來的銀子早已花得所剩無幾,沒多少銀子可用于賠償了。
所以最終雙方商定,建奴賠償大明五十萬兩金子、三百萬兩銀子以及各色奇珍異寶三十箱。
朱慈烺心中也清楚建奴財力有限,權衡利弊之后,也就勉強答應了這個賠償方案。
接下來最為關鍵的就是人口問題。
大明要求建奴歸還所有被擄走的二十萬大明百姓,可建奴根本拿不出這么多人來。
因為但凡被擄掠到遼東的漢人,本身的存活率根本不到七成。
也就是說,建奴擄掠了二十萬大明百姓,但真正能活下來的最多也就十五萬。
再加上后續繁重的勞役、以及殘酷的虐待,到現在活下來的連五萬都沒有了。
所以,建奴最多只能釋放這五萬漢人百姓。
除了這些要求之外,朱慈烺還提出了一個額外的要求。
那就是除了這些漢人百姓之外,他還向建奴索要了一些女真人。
這些女真人正是之前被明軍俘虜的建奴的家人。
朱慈烺之前派人找到他們,讓他們詳細寫下自己家人的姓名住址,打算把他們的家人都接到大明。
這些建奴做了俘虜,心里清楚自己是回不去了,也明白家人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只會遭受無盡的歧視與苦難。
所以聽到朱慈烺要把他們的家人接到錦州,成為大明的百姓,他們也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