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著洗得發白粗布麻衣的老者眉頭緊皺,先是輕輕端起茶碗緩緩抿了一小口,而后重重地嘆了口氣,率先打破了沉默道:
“這朝廷突然說要修路,咱平頭老百姓實在是想不明白啊。”
“你瞧瞧這路,平日里雖說算不上寬敞平坦,可好歹也走了這么多年了,咋就突然要修了呢?”
“聽說修路的時候還要把咱平日里天天走的道給封了,這往后咱老百姓出門辦事、走親訪友,可該咋辦呢?”
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年輕漢子,滿臉濃密的絡腮胡,此刻也是一臉愁容。
他在這茶館附近經營著一家小雜貨鋪,聽聞修路之事,心里更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大爺,您說得太對了,我家那鋪子,好巧不巧,正好就在規劃要修路的街邊。”
“您說這到時候要是一修路,我這生意還怎么做啊,一家人的生計可都全指著它呢。”
漢子一邊說著,一邊無奈地搖頭,手中無意識地擺弄著桌上的茶杯,似乎想借此緩解內心如亂麻般的焦慮。
一時間,茶館里的其他人也紛紛隨聲附和,你一言我一語地抱怨起來。
小小的茶館里,彌漫著對修路工程的質疑與不安情緒,仿佛被一層陰霾所籠罩。
沒辦法,普通的小老百姓眼界有限,他們根本看不到修路之后的長遠好處,只看到了修路時造成的各種麻煩。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的,還是有一些人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好處。
雖說修路的時候可能有一段時間出行比較困難、也會影響沿街店鋪的生意。
但是只要這路修好了,那么他們的出行會更加方便,生意也會更好。
于是乎,這些人當下便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小小的茶館里再次變得熱鬧了起來
與此同時,當這件事情傳到各處的漕運衙門時,同樣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天津,三岔河口碼頭。
這里是漕運上最為重要的一處碼頭,因為這里的漕運還涉及到了軍糧的轉運。
運到此處的漕糧會在此分運到九邊重鎮和京城。
而就在這一日,一則消息如同平地驚雷,在碼頭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那就是朝廷要征召漕工進京修路!
這消息像一陣強勁的風,迅速傳遍了碼頭的每一個角落。
原本熱鬧非凡、活力滿滿的碼頭,剎那間變得鴉雀無聲了起來。
漕工們雖然依舊在干著活,但是動作明顯都慢了下來,一個個的臉上也露出了擔憂的神色。
很明顯,他們擔心朝廷的這個決定會影響他們日后的生計。
畢竟這里的大多數人家里祖祖輩輩都是干漕運的,雖然不至于發家致富,但總算全家都能吃口飽飯。
可要是讓他們去修路,誰又能保證也能吃飽飯呢?
畢竟沒干過的事情誰心里也沒底啊!
等到午飯之時,一群漕工端著一碗碗白飯就咸菜,就在碼頭上議論了起來。
“朝廷憑啥讓咱們這些漕工去京城修路啊?咱祖祖輩輩可都是干漕運這活兒的。”
“雖然也沒多少錢,但最起碼全家都能吃飽飯不是?”
“可要是去修路的話,誰知道還能不能吃飽飯?”
“再說了,雖說咱有的是力氣,可這修路咱從來沒碰過,這能成嗎?”
一個年約四十來歲、皮膚黝黑的漢子一邊往嘴里扒拉著米飯,一邊很是抱怨的說道。
他的聲音之中帶著濃濃的疑惑與忐忑,就像一把重錘,敲在每一個漕工的心上,道出了眾人心中的擔憂。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